翻译是块遮羞布:地名的翻译

曾经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国外一些高大上的地名一旦翻译成地道中文就失去了洋味,比如,珍珠港(pearl harbor) 应该翻译成蚌埠等,太多了,直接来个表吧:

image

这可能有点搞笑的成分,但是我们在翻译地名人名的时候,是愿意让译名洋气一点的。

比如伦敦的地名,East End 和 West End,分别译成了东区和西区,East End还有点贬义,因为这地方穷人多,相比West End是商业区,在这居住的非富即贵,颇有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区别。记得大学期间学到一篇有关伦敦情况的文章,里面就讲了这两个区域,一下子让我想起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中的一首打油诗:模范不模范,从东往西看。东头吃烙饼,西头喝稀饭。当时心里纳闷,是TMD谁翻译的,直接翻译成“东头”、“西头”不行吗?本来这地方就是个村的规模。

我刚到现在生活的沿海城市工作的时候,许多人嘲笑这座城市街道命名太土,什么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南大街、西大街,这些名字简直土的掉渣。不如,隔壁那座城市的什么香港路、宁夏路之类洋气,也不如本市开发区的什么长江路、黄河路、衡山路等洋气。

2006年,朝阳街修缮,一锤下去砸出原来的街道名,新闻报道称露出“吉卜力街(GIPPERICH STREET)”等字样。引得少部分人欢心的不得了,就好像找到了祖宗一样。

10多年前,我在英国曼彻斯特读书,租住小区旁有一条街叫“Great West Street”,这不就和烟台的“西大街”、“南大街”命名如出一辙吗?哪里有一丝土气?或者说,从东方到西方,“土气”的如出一辙。

本来地名就是如此,这个村姓李的多,就叫李家村,姓张的多,就叫张家村,村子后面有山,就叫山前村,村子在山背面就叫山后村。西边的屋子就叫西屋,东边的屋子就叫东屋。到了皇家可能叫西宫、东宫吧。反正米国的白宫,西边的叫West Wing,东边的叫East Wing。当然,北半球的都知道,买房子东户比西户贵,西厢房有西晒住着实在不舒服。East Wing传统上是给第一夫人的,据说,特朗普的老婆和大公主就因为挣东屋闹得不可开交。

地名,最大的功能应该是方位指示,用东西南北,一二三四,大小等等区分是最为简单的,指示能力也是最强的。

想起某校为了洋气(学术气)给校内三个比较大的会议大厅征集名称,后来定名为什么“弘毅厅”、“致道厅”等。结果改名快十年了吧,每次下会议通知,相关人员都得加上一句“就是原来的xx(学院名)报告厅”。洋气(学术气)有了,方位指示功能没了,就失去了地名最大的作用。就不如日本人的田中、井上、井下、山下等名字,多直接。

image

当然,本地原来有什么东西,广为所知也会经常用来命名,比如那个著名的Wall Street,就是因为原来有一段都算不了墙的墙啊。结果翻译的遮羞布一盖就成了“华尔街”。

地名本来土,土才接地气,结果总有些人要折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译是块遮羞布:地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