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很多时候想说点自己关于人生的感悟,但是总是碍于对于自己生活的困窘,感觉很多话说出来并不是特别有说服力,心里总是觉得“我都过成这样,还如何教导别人怎么过。”

叔本华却是另一个极端,年级轻轻就继承了万贯家财,自己还才华横溢,思想丰富。说起来在普世观念里,应该算是“生活无忧”的那种人了。然而他却一辈子都在“不成功”的阴影里挣扎,到了65岁才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且还得到个“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的称号,让人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叔本华一生无儿无女,只有一条狗为伴。25岁就发表了《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其哲学生涯的主要巨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是首版发行的500本却都只能在仓库里吃灰。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却没有收到稿费。65岁时写下《附录和补遗》终于成名,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就是该书的一部分。

人生无常在叔本华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叔本华对于“成功”和“物质”也有了很多不同于世俗的看法。看过《人生的智慧》以后,面对现今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心灵鸡汤”,顿觉可笑。

叔本华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也不拒绝更不反对这种孤独。因为本身物质上的充裕,使得他对于金钱财富也充满了轻视。这使得他的一些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有点有钱人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钱财乃身外之物”这句话所有人都听过,但是却鲜少有人去理解,或者说是没有条件去理解,这也导致了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对于自身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而对于财富,名望,情绪,社交关系等“外在之物”倾注了更多的精力。

金钱是很重要,但是却不值得为其倾尽所有,叔本华一语道破了享乐主义的本质: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这让我想到在读到这本书之前的时光,总是想要试图追求外表奢靡的生活,短暂的快乐过后剩下的不过是一堆的信用卡账单和毫无变化的人生状态,随之而来的是把生活看得无比的复杂和艰难。

人生的本质并不是要去追求“快乐”,生活里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幸福感可言的,相反“痛苦”“无聊”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能做到“不痛苦”其实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而普通人常常去过多的追求刺激,肉体上的快乐,就好像大海的海潮,潮水高涨时HIGH得不行,而潮水褪去往往却又无比的空虚。

人对于快乐的过分追求正如德川家康的那句经典语录:“不及胜于过之”。换句话来说就是,人无法去改变环境和这个世界,改变自己才是获得幸福最根本的方法。

“除了少数能从声色犬马和棋牌游戏中思考出真谛的人而言,这些都是寻常人希望摆脱无聊的手段。而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寻常人一旦失去这一切,就会感到无比的无聊。”

只有植根于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眼界和思想,充实自己的精神,摒弃掉纯粹的感官刺激,才能够根本的改变内心的“空虚”,达到所谓的“幸福”。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智慧》: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