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课堂》摘录 - 草稿

语文课,以文本做桥,扎根在关键词句上,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语文、语文老师、学生都会在这漫溯中获得尊严吧!

教师要开掘文本,努力形成教学磁场!

对于诗歌,我们既要善于把诗读难,也要善于把诗读易。作为教师,面对相同文本,面对不同学生,在难易之间定位和选择,应该也能考察自己解读文本和确定教学策略的基本功!

我就是我,我的观察与见解与众不同!

我给学生讲作文,讲心理,归纳过一种思维方式叫“认知公平提醒幸福法”。

要做到“认知公平”,就需要有三个工具:

一个单反相机,经常对准美好的事物……

一个苏格拉底的“筛子”,把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东西筛留下来。

一架生命天平,这架天平上,“拥有”比“失去”永远分量更重。每个人都可以很美,每个人都应该很美。只是,我们最美的那一瞬间,都需要被发现,被放大,被定格,被凝视。

好课的共同点是:

第一,有干货,而且这些干货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素养有帮助。而没有干货或者品相不好,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经常要面对的尴尬。

第二,有对话,优质的对话,不是争论的多,也不是争辩得厉害,而是对话之中和对话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对话双方的思维,都更开放,更理性,更具有弹性。

王君老师说,主题型文本是直面学生思想的提升,情怀的濡染的,是直面文本的核心精神力量的。

青春语文主题文本作品解读和教材处理的秘诀:看见生活,教出新意,引导师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余映潮老师说,追求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

周忠玉老师说: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与高度。

司体忠老师强调:经典单文的精读为学生的阅读力奠基,群文教学为学生的阅读力展翼。

余映潮老师说:学生充分的课堂活动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几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具象的“语用价值”与抽象的“精神价值”之间,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合二为一呢?第一,进行文本整合。整合可将零散的知识体系同一化,在不同文本相同元素的提炼里,发现几篇文本的相同价值,这些相同价值往往能体现文本的语用与精神价值;第二,进行双向比较。比较就是发现,无论是同中作比,还是异中作比;无论是整体计较,还是局部比较,都是通往文本深处的重要路径。通过比较,可以让我们于有为之处挖掘文本价值;第三,进行联想迁移。文字来源于生活,课堂植根于生活。运用联想迁移,将课堂生活化,让语文生命化。

大凡有生命力的课,其实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神价值的挖掘切合学生的现实需求。

王君老师非常擅长开掘主题型文本的独特的精神价值。首先,青春语文的主题型文本开掘,植根现实生活,融入自我体验,真正打通教法与活法的经脉。教《木兰诗》,定位于这是一个木兰完成自我、女性回归的故事,还原木兰的生活情境、思想心理,以一种人溺己溺的切身体察去感悟木兰,赞美木兰的个性独立,外在美与精神美相互统一。以木兰去比照王君老师本人,以王君老师本人的经历去审度木兰,定然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其次,青春语文的主题型文本开掘,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思维活跃,与时俱进,将文本激活。像上面提到的《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单看这样的课堂定位,便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时下流行的朋友圈提法,有人际关系交流的前沿思维,这样的鲜活解读,紧跟时代,巧妙地将语文与现代相融;再者,青春语文的主题型文本开掘,立足学生需求,渗透人文情怀,在无声无痕之处,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善良是一种才华》是《窃读记》和《唯一的听众》的整合支架,王老师深入其中,告诉学生真正的善良是“愿意为对方付出,还要征求对方的意见”等,这样的生命滋养,无疑会成为学生成长的某种支架。

王君老师把主题型文本与语用型文本做比较,认为“语用型文本侧重于汉语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这样的课,也有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但这一块恰恰是隐性的、柔性的。”

语用型文本是指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训练”,教学时,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

如何处理语用型文本呢?王君老师通过研究,发现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式很多,主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聚焦法——侧重解决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问题,比如《安塞腰鼓》,整个课就只研究它的排比。第二种是发散法——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近两年来王老师着重研究实践的是“五看式——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针对文本特质,或者“五看”均看,或者选择其中“几看”来看。


本期的“青春课堂研讨”主要研讨“五看法”


王君老师的《看云识天气》就是运用“五看法”的经典课例。在第一期“青春语文学习”笔记中,我已认真记录学习心得,此处不再赘述。


本期研讨中,讨论了司艳平老师的课例《植树牧羊人》及陆艳老师的课例《三看<宇宙是什么>》,两个课例极具代表性。我们看看司艳平老师是怎么处理这篇文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课堂》摘录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