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2《军神》

不怕疼的好男儿——《军神》

刘伯承元帅在不实施麻醉的情况下,凭借超人的毅力忍痛完成了眼部手术。在生活中,你能忍受疼痛吗?很少有人会喜欢疼痛,因为疼痛是身体的一种不适的感觉,当你感到疼痛时,意味着身体在发出危险的信号,提醒你身体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人们是如何发现人体各种病痛的缘由的呢?又是如何依靠医学来为大家解决病痛的呢?刘伯承元帅还有哪些让人敬佩的小故事呢?

一、“神枪手”元帅刘伯承

刘伯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革命家,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1916年,刘伯承在四川率领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在攻克丰都城的战斗中,刘伯承不幸头部连中两枪,其中有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射入,从右眼眶飞出。伤情严重,刘伯承不得不隐瞒身份来到重庆一家德国人开的私人诊所进行治疗。凭着惊人的忍耐力,刘伯承在没有实施麻醉的情况下做完了眼部手术,被德国医生称为“会说话的钢板”“军神”。这一年,他年仅二十四岁。

除了“军神”,刘伯承元帅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外号,叫“独眼龙将军”。刘伯承元帅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打过很多漂亮的胜仗,被称为“当代孙武”。他不仅有着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还有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刘伯承精通枪械,对于射击也很有心得,尽管失去了右眼,他却是有名的“神枪手”。

关于刘伯承元帅的精湛枪法,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军部队来到了贵州仁怀县的一个小山坳。警卫班的战士们动作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顿好,然后来到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下,聊天唱歌,消除行军后的疲劳。总参谋长刘伯承也主动来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气氛十分热闹。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呱呱”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向上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丫上,站着几只鸟。刘伯承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枪法最准?打几只鸟下来给大家打打牙祭吧!”

几位年轻的战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主动出来展示自己的枪法。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在众人面前丢脸,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自己的本事。

这时,有个年轻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您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不如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刘伯承哈哈大笑,但是并没有推辞:“你们呀你们!还会倒打一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只见刘伯承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他的左轮手枪,手一举,“砰!”一只鸟儿扑棱棱地应声而落。

“好枪法!刘参谋长真不愧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提出让刘参谋长展示枪法的那位警卫员却半信半疑地说:“树上那么多鸟儿,会不会是碰巧撞到了一只啊?”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笑了笑说:“有可能!不妨你再考考我?这样,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参谋长要搞什么名堂,心里嘀咕着,去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叫他把鸡蛋用力往天上抛,警卫员立刻明白参谋长的意思了,他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纷纷撒落下来。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

战士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大家枪法。刘伯承却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越准,越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二、疼痛的“好处”

古时候有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关羽一边刮骨疗伤,一边若无其事地下棋,这简直不可想象。很多同学可能一想到“疼痛”,就忍不住地哆嗦。跑步跌破了膝盖,感冒发烧要打针,冷饮吃多了肚子疼,喝热粥不小心烫了舌头,甚至翻书不小心被纸页划破了手……从小到大,我们可没少经历各种各样的疼痛。总之,疼痛不是什么受欢迎的事情。然而,你或许没有想到过,疼痛对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疼痛也有“好处”。

举个例子,在家里,妈妈把刚熬好的粥盛到碗里,让我们等粥凉一凉再喝。粥太烫了没法喝,太凉了又不好喝了,什么时候才凉到刚好适合喝的温度呢?总不能拿一个温度计去量一下粥的温度吧?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去试着喝一点,如果舌头觉得烫,就等一等再喝。

疼痛,是人的一种感觉,是通过神经末梢上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当这个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通过脊髓将信号传输到大脑,人就会产生痛感。没有人喜欢疼痛,可如果我们没有疼痛感,那么想象一下,喝粥的时候,我们不管烫不烫,端起碗就喝起来了,想一想这样的后果——尽管没觉得疼,但舌头和嘴巴却烫起了大泡。

疼痛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警报系统”,它会给我们发出受伤的警告,让我们保护自己的身体,防止受到更多的伤害。当你顽皮的小手不小心碰到妈妈正在炒菜的铁锅,肯定会被烫得马上缩回手,正是这种对疼痛的应激反应在保护我们。

另外,疼痛还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或许出毛病了,提醒我们及早去看医生,以便及时治疗疾病。当你感到肚子疼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不小心吃坏了肚子,也许是因为肠胃出现了炎症,比如阑尾发炎。所以当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疼痛时,都不应掉以轻心,应提前就医,查明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使身体快快恢复健康。

疼痛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大自然经过精心设计,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与伤害相应程度的疼痛。没有痛觉是危险的,它意味着人的伤害警觉和自卫意识的丧失。有的年轻人自恃身强体壮,对细微的疼痛漠不关心,结果却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忍耐和克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成功人物的优良品质,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倾听痛苦,因为它试图告诉你,你的大脑过于疲劳,噪声吵坏了你的耳朵,看电脑太久伤了眼睛,喝酒多了伤胃……

三、维萨里——偷尸体的解剖学家

在《军神》的故事中,刘伯承将军的右眼受伤,必须进行眼球摘除手术。同学们可能很少有过做手术的经历,但对“手术”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如今,医生通过外科手术,可以治疗病人的许多疾病。做手术要依赖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做手术必须对人体结构有精确的认识,否则差之毫厘都会酿出“要人命”的大祸。下面,我们就讲讲“现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的故事。

在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有一位叫盖仑的医生。盖仑倡导亲身观察研究,从实践中探索知识,他曾经解剖过羊、猪、狗、猴等各种动物,并根据动物的解剖知识来推论人体的构造。但是盖仑从未解剖过一具真正的人体,因此,他的医学知识存在许多错误,比如,盖仑认为人肝有五叶,就是从狗的肝分五叶推想而来的,而事实上,人的肝分为两叶。在16世纪之前,盖仑的医学理论一直统治着欧洲医学界。

要把人体的构造摸个清楚,需要对真正的人体进行解剖研究。然而在15、16世纪之前,顽固的宗教势力一直统治着欧洲,解剖人的尸体被认为是冒犯神明、大逆不道,人们宁肯去信奉1000多年前盖仑的医学书,也不愿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这就严重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16世纪,比利时有一位叫安德烈·维萨里的医生。维萨里成长于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宫廷御医,家中收藏了大量有关医学方面的书籍。维萨里幼年时代就喜欢读这些书,从这些书中他受到许多启发,并立下了当一名医生的志向。

年轻的维萨里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学校里教的都是盖仑的医学书,解剖课的教师从来不给学生亲自演示如何解剖,而只是拿着盖仑的书照本宣科。维萨里对这些书里的医学知识很是怀疑,既然盖仑只解剖过动物,从没解剖过人体,那么这些人体结构的知识就是没有根据的。

维萨里勇敢地向学术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可是要到哪里去找人体来做解剖研究呢?这真是个伤脑筋的事情。维萨里只有冒险去坟场和行刑场“偷”尸体,在自己家院子的地窖里进行解剖研究。这怎么听都像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故事,然而,恐怖故事却有振奋人心的结果。经过对人体的解剖,维萨里发现人体内部的真实结构的确与盖仑书中描述的有许多不同。盖仑认为,人的心脏的两个心室之间是有孔洞的,血液可以从右心室通过这个小孔流入左心室。而维萨里发现,心脏的两个心室之间有着又厚又密的隔膜,非常结实。

二十八岁时,维萨里发表了他的名著《人体结构》。他也成了一名医学教授,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实物,还把人的尸体搬进课堂,一边解剖,一边讲解给学生们听,令学生们大开眼界。1543年,维萨里主持了一场公开的解剖,对象是一位来自瑞士巴塞尔的臭名昭著的罪犯。在其他外科医生的协助下,维萨里收集了这具尸体的所有骨骼,并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系统捐献给了巴塞尔大学,供研究使用。这个标本是维萨里唯一留存至今的标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解剖学标本,现在还在巴塞尔大学的解剖学博物馆中展出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维萨里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实践,不能拘泥于书本教条。科学只尊重事实!

四、神奇的显微镜

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的是眼部手术,众所周知,人的眼睛附近有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和血管组织,凭肉眼是无法看清的,那么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是如何分辨清楚人体内部这些极为细小却又错综复杂的神经和血管的呢?这就要依靠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显微镜了。正是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医生才能够完成许多极为复杂的高难度手术,救治病人。

小时候,你可能把玩过爷爷用来看报纸的放大镜,也曾经把奶奶的老花镜架在鼻子上戴着玩吧?放大镜和老花镜能够帮助爷爷奶奶看清字和近处的事物,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利用凸透镜的聚光作用,来调整物体呈现在我们眼中的图像。

显微镜就是利用了凸透镜,来帮助人们看清肉眼不能分辨的细小事物,不过,显微镜的构造要复杂得多。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而电子显微镜就更厉害了,它可以观察到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这个大小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电子显微镜可以使人观察到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为什么显微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呢?在过去,人们只能用肉眼观看事物,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局限在用肉眼观看到的世界里。17世纪初,开普勒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这使人们的目光可以伸向太空。同样在17世纪,一个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则用显微镜发现了一个人们闻所未闻的微生物世界。

列文虎克从小就喜欢自己磨制透镜,并用透镜观察各种细小的事物。他磨透镜的技艺十分精湛,他的透镜最大能将事物放大到300倍,也因此,列文虎克成了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微生物的人。微生物,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难以用肉眼看到的极为微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虽然极为微小,作用却是极大的,比如细菌,它们能引起人体的疾病,也能被用于各种物质的生产,我们吃的酸奶、啤酒和泡菜,都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成的。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在生物学、医学、化学等许多方面的科学研究中,显微镜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2《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