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But Better——《精要主义》读书小记

精要主义

写在前面

随意翻看别人博客时看到了对于本书的推荐:

这本书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价值观。

感到好奇便想来一窥究竟,看过之后不由觉得可惜却宽慰。

可惜是在于这两年看了不少自我管理、个人成长的书籍,虽然论述重点与表达方式不同,很多内容的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故而没有感到太过惊艳。

宽慰的是书中内容印证了我的想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了一本书、写了一篇笔记不代表任何事情,最终还是要“知行合一”,好好睡觉,慢慢成长。

本书概括

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何为精要主义?为什么要做到精要主义?如何做到精要主义?

用一句话来概括精要主义,可以总结为:Less but Better,即“更少却更好”。

为什么这个概念不同以往,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呢?在选择逐渐增多的当下,生活中充斥着让人拥有更多的消费主义及娱乐主义;工作中科层制带来琐碎繁杂、扁平化带来杂乱无章,这一切都让人们陷入了目标过多、待办事项过多、精力过于分散的境地中,所以需要通过精要主义来帮助整理自己的todolist。

至于做到精要主义的方法: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选择最重要的(目的)、评估最有效的(手段)、放弃所有无用的(噪音)。尤其是开发小伙伴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需求时,可以停下来多问自己两句:“这是我最想要的吗?这是当前最好做法的吗?这真的有帮助吗?”

然后就是不断的实践了。通过探索来明确核心目标,而后排除各类干扰项,通过日复一日的自律执行来实现精要主义者的目标。

关于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选择”、“甄别”、“取舍”这几个概念在我的语境理解下其实还有一点困扰,重新组织一下,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选择最重要的(目的)、评估最有效的(手段)、放弃所有无用的(噪音)。

1.选择

选择做出决策的主观能动性,我理解这里强调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我们要会避免去被动的接受生活给你的安排,不做一个“习得性无助”的人,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我认为这边的“选择”主要是自由意志、主观能动性的代名词。

这边稍稍扯开一句,作为一个习惯于被动接受的人,我从大学伊始就定下了“随波逐流”的信条,并自我安慰着:“生活会给我最好的”,自以为乐观而洒脱。六年过去了,我等来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等来了身边朋友:“三陌啊?做什么都会很不错吧”,可是心中的迷茫却与日俱增,这才知道,我根本不是随遇而安,只是逃避选择。

放弃了自己的选择,那自然会有别人来为你选择——但别人为你准备的选项,终究是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毕竟生命、生活,都是自己的。

2. 甄别

当依据自己的主观选择罗列目标与手段之后,必然面对甄别。作者讲到了“二八法则”、寻找最重要的少数等等。而我认为其核心点在于“评估”及“评估方法”,作者没有就如何甄别进行过多展开,

3.取舍

最后就是“取舍”,作者引用了一句“所谓的解决方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取舍”,看到时感到非常惊艳。也许有人会觉得经过了“选择”和“甄别”,取舍应当是水到渠成,但恰恰相反,因为信息的不完备性与世事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陷入患得患失的境地,害怕放弃的是对的,这种时候就需要基于审慎的判断,勇敢的选择放弃了。

关于精要主义者的养成方法

原文在探索、排除、执行下各提到了5点要素,要素下又有不少分别的核心tips,不做过多排版展示,结合我对15种要素的理解,简单议论如下:

1. 探索

探索的本质在于抽离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与视角,用一种第三人称的方法来审视自己,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觉知的基础上横向延展自身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区分出生活中无意义的多数与有意义的少数。

至于操作方法,记日记、深刻反思、好好睡觉都是很好的做法。

2. 排除

总结来说,无意义的多数往往来源于他人的期待、自身的天然的认知缺陷、过去的历史包袱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对别人要学会说不,对自己要利用各种小手段,不要迷恋过去、同时给自己一个现实的未来愿景。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掉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了。

3. 执行

执行最重要的在于长久的坚持,而这是反人性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设置一些小小的方法:包括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做好充足的准备与弹性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等等。

当然,不管怎么说,执行和行动本身就是最棒的。毕竟人生绝大多数的迷茫都来自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Less But Better——《精要主义》读书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