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肯野现象、睡眠与记忆【学习记录】

浦肯野现象解析:

捷克学者浦肯野(Purkinje,1787-1869)于1825年发现。

锥体细胞,基本分布于视网膜中间的凹处,主要是感色的功能和视觉功能。为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棒体)细胞,多分布于视网膜的边缘部位,有较高的光感度,但不能精细的做出空间分辨,且不能感知色觉。为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人类的视锥细胞的数量要远大于视杆细胞,这也是为什么人在昏暗的环境中看东西比较吃力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猫头鹰等动物则以视杆细胞为主,故在昏暗的环境中视觉依然灵敏。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の分布

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20毫米。蓝色的波长为455—492毫米,黄色的波长在575—585毫米。在明亮的环境中视锥细胞最佳感觉波长为550毫米,因此我们在白昼时会感到黄色比较亮。而在傍晚最佳感觉波长会左移也就是变小,变为510毫米左右。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傍晚观看蓝色会比较明亮。

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杆体(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更高频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明适应时对红色亮度适中(比绿色暗),而在暗适应时则对红色光看起来更加暗,甚至接近于黑色。

黑暗环境下的红色花朵
黑暗环境下的蓝色花朵

核心结论

(1)在明适应条件下,红色、橙色光线看上去比蓝色、紫色的花更加鲜艳;

(2)在暗适应条件下,则相反,蓝色、紫色的花看上去要比红色、橙色的花朵比更加鲜艳,而红色的花朵看上去会比较暗淡;

实践应用

(1)消防员使用红色眼镜能够提前进入暗适

(2)夜间开车或作业,带红色护目镜

红色护目镜可以在将蓝紫色等短波光线过滤掉,只让红色光线穿过,进而在两车交会时,只看到对面射来的红色光线,虽然亮度较大,但此时的人眼在黑暗的环境先,对红光是不敏感的,也就是人眼对红色光线的感受性偏低,此时同等亮度的红光往往不会对人的视力造成明显的影响,进而起到的护眼的作业。在一些暗室作业或电焊作业的过程中,其护目镜的镜片也多采用红色或是暗红色也是这个原理。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scotopic,形容词,译为:适应暗光的;暗视力的;photopic,adj.适应光的;

睡眠与记忆

记忆分类: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及容量的大小,可以将记忆划分为瞬时、短时、长时。

其中,在米勒的研究中,形象地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与计算机信息储存相类比:

相关文献:Miller,G.A(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processing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63,81-97.

睡眠周期:

为了减少流体智力下降的趋势,可以通过调整睡眠来保证良好的认知状态.

根据脑电图的不同特征,将睡眠分为两种状态: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又称正相睡眠、慢波睡眠、、NREM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又称异相睡眠、快波睡眠、REM睡眠,还称雷姆期现象),二者以是否有眼球阵发性快速运动及不同的脑电波特征相区别。

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阶段(NREM),全身肌肉松弛,没有眼球运动,内脏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基础代谢率低,脑部温度较醒觉时稍降低,大脑总的血流量较醒觉时减少。以其脑电图特征分为四期:第一期,脑电波以θ波为主,不出现纺锤波或K综合波,实际上是由完全清醒至睡眠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精神活动进入飘浮境界,思维和现实脱节;第二期,脑电波为纺锤波与K综合波,δ波少于20%,实际上人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睡眠,而属于浅睡第三期,脑电波δ波占20%~50%,为中等深度睡眠第四期,脑电波δ波占50%以上,属于深睡,不易被唤醒

进入NREM睡眠第一期,大约经过0.5~7分钟,即进入NREM睡眠第二期30~38分钟后,进入NREM睡眠的第三期及第四期(合称δ睡眠),持续约数分钟至1小时;再回到NREM 睡眠第二期;大约在开始入睡后70~90分钟,进入REM睡眠,通常只有5分钟左右;接着再回到NREM睡眠第二期,也即第二个睡眠周期的开始。

从第二个睡眠周期开始,δ睡眠逐渐缩短,而REM睡眠逐渐延长,每隔90分钟左右为一个周期;后半夜NREM睡眠第四期、第三期越来越少,渐至第四期消失;而REM睡眠甚至可达60分钟,且其生理表现(眼球快速运动)和心理表现(作梦)也越来越强烈。

一般年轻人在一夜的睡眠中,NREM睡眠第一期约占5%~10%,第二期约占50%,第三期及第四期共占约20%,REM睡眠约占20%~25%。从儿童期到老年期,随着生长、发育渐至衰老,REM睡眠和NREM睡眠第三期、第四期逐渐减少,60岁以后基本上没有NREM睡眠第四期,夜间醒转的次数增加。

第1期为入睡期,第2期为浅睡期,第3期为中度睡眠期,第4期为深度睡眠期。这个时期,正常人平均20分钟有一次大的姿势调节,有的人甚至每5分钟有一次姿势调节活动。

眼球快速运动睡眠阶段(REM),出现混合频率的去同步化的低波幅脑电波。脑各个部分的血流量都比醒觉时明显增加;而以间脑和脑干最为明显,大脑则以海马及前联合一带增加较多,脑耗氧量也比醒觉时明显增加。

一夜中大约有4~6个睡眠周期出现,互相连接,周而复始。

不同睡眠时期时间阶段:

NREM_non-rapid eye movement

正常人睡眠首先进入NREM睡眠期,并迅速由1期依次进入2期,3期,4期并持续下去。在NREM睡眠期持续80-120分钟后出现第一次REM睡眠,持续几分钟后进入下一次NREM睡眠,形成NREM睡眠与REM睡眠循环周期,平均每90分钟出现一次REM睡眠,越接近睡眠后期REM睡眠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每次可持续10-30分钟。

NREM睡眠主要是大脑皮层的休息,而在REM睡眠中主要是全身性的休息。

睡眠过多或过少,都会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生率。长时间睡眠障碍往往引起白天的功能障碍(工作能力、认知功能)、人体免疫力低下、烦躁,同时还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意外及心理疾患等,甚至造成猝死。

文化素养积累: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松雪道人)

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与王夫之

相关人物介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言,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选自《名联谈趣》

纪昀yún(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

你可能感兴趣的:(浦肯野现象、睡眠与记忆【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