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母亲

        我的母亲叫杨文英,1925年出生在辽宁省清原县,姥爷、姥姥都是老实巴交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养成了勤劳俭朴、坚强不屈、心地善良、孝敬老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美德。她饱受了旧社会的苦难煎熬,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辛苦的一生。

        母亲勤劳俭朴。听父亲说,生我前的一分钟母亲还在灶上做饭,我两岁时,母亲做饭不是抱着我就是背着我。从我能记事起,她一天也没离开过劳动。我小时候,家里没吃的,母亲要饭领着我,要回饭来先把好一点的留给干活的父亲和我吃。春天领我去野外挖野菜,蒸菜团,烧菜汤。秋天去地里掐地瓜叶、地瓜头蒸着吃,喝的是豆面做的稀溜溜的粥。有一年粮食少,母亲一个人吃灰菜,省下来的地瓜饭让给我们吃。因为她顿顿吃灰菜,吃的脸上肿,起了泡,到后来脸上落下了疤痕。母亲天天起早摸黑,不嫌劳累,常跟父亲到地里摘棉花、起地瓜、搂草、拔豆茬、打场……。她还会纺线织布,织出的布染上蓝色,为全家做衣服,可结实了,一件衣服穿好几年。

        母亲非常朴素,不爱打扮,从不涂脂抹粉,洗脸洗手有时连香皂也舍不得用。她穿的衣服除到过年能换件新的,平时总是穿带补丁衣服,破了补补再穿,不论衣服补丁再多,但洗的都是干干净净地。全家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春天每人一双单鞋,冬天一双棉鞋。做双布鞋不容易。母亲经常在炎热的夏天打袼褙,打好了袼褙,再依照鞋样剪好,她白天没空,经常晚上纳鞋底。有时我一觉醒来,仍看她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纳鞋底的声音“哧啦、哧啦”均匀地响着,看她先是用针锥在厚厚的鞋底上扎一下,然后再把针在发间轻轻划几下,顺着针眼扎到鞋底上,右手的中指戴顶针,用力顶出针头,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尖,再用力拔出,带出鞋线,最后将鞋线用力勒紧,这样才完成一针一线。母亲纳鞋底穿针引线的动作和泰然自若的神态,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纳双鞋底需成千上万针,每针每线都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所以鞋穿破不舍得扔,补补再穿。母亲做的鞋样子不仅好看板正,穿上又跟脚,又舒服。穿出去常常得到别的阿姨的称赞,她们还常去我家管母亲要鞋样子呢。

        母亲心地善良温和可亲。她一生养了七个孩子。她无微不至的呵顾着我们,辛苦的操持着家务。不管一天怎么辛苦,再累,只要回家见到我们,脸上就露出了笑容,什么烦心事都忘到九霄云外。她没有打骂过我们,说话总是那么温柔。她对父亲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与父亲相敬如宾。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无不异口赞颂,她是能干善良、贤惠的好女人。

        母亲手巧,还学了一手剪纸艺术。每到过年他用红纸为我和弟弟妹妹剪窗花。她剪出的喜字、福字、凤凰、鸳鸯、喜鹊、蝴蝶,菊花、梅花、牡丹和十二生宵等动物栩栩如生,贴在窗上、墙上,好看极了,为新年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母亲爱干净。做家务活离不开水,洗菜、刷碗、洗衣服……。一到冬天,她的手背上裂着像刀割似的口子,有时从裂口中流血,但她不说一声抱怨,像没事一样两手忙碌着。她习惯了在关里家时的规矩,要是我爷爷奶奶在饭桌上吃饭,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她都是伺候他们先吃,等收拾完桌子,自己一个人在外屋厨房吃,剩啥就吃点啥,若是剩点好菜,她舍不得吃留起来下顿饭再给大家吃,吃,过日子非常仔细。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好就受穷。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有时夏天饭馊了,她不舍得扔掉,用凉水透几遍她自己吃。柴米油盐能省的就省,从她手里扔的东西很少,是一个勤劳节俭的好持家人。

        母亲非常疼爱孩子。我弟弟从小有个胃疼病,疼起来就要人给他揉揉。劳累一天的母亲,躺在炕上搂着我弟弟睡着了。睡着睡着弟弟忽然叫起来:“娘,我的肚子疼了,快给我揉揉,揉揉吧。”母亲侧过身来,眼睛半睁半闭,把手放在弟弟肚子上,轻轻地揉,揉啊揉,揉着揉着又睡着了,母亲实在太累了。过了一大会,弟弟又叫了起来,“娘,再给我揉揉吧,肚子又疼了……。”一夜间,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不知为弟弟揉了多少回。这就是母爱,就是一个母亲对儿女的亲,对儿女的爱。

      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母亲推磨摊煎饼。那时我家主食是大煎饼,一次要磨五六十斤苞米碴子,摊一天。摊煎饼这活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先是把苞米磨成碴子,头一天煮点熟饭,然后按比例兑上生的再加点黄豆,母亲第二天早晨三点钟就得起床推磨,头发花白的母亲独自推磨,她慢慢的挪动着一双裹足的小脚,转了一圈又一圈,汗水顺着她斑白的鬓发流到布满皱纹的脸上,滴在我的心里。推一次磨要转多少圈无法计算,要是一圈圈都加起来,足有十几里路远了。磨完米糊天亮了,她顾不上休息一会,连忙收拾一下,就支鏊子生火摊煎饼。冬天还好一些,夏天摊煎饼天热,火烤、热气蒸,热的受不了,母亲出汗上衣全湿透了。后来我和弟弟大妹妹都长大了,再用不着母亲一人推磨了,再后来我家买了毛驴,就用不着人推了,这才减少母亲一份劳累。母亲一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和教育了我,这使我在以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和地方工作中,再没感到过困难,加上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遇到什么苦,我都不怕,使我从未感到劳累。这就是母亲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十分重视亲情。亲戚、朋友无论是亲是疏,是穷还是富,只要来我家,母亲总是面含微笑,热情接待。还记得挨饿的哪年,我舅家表哥秦立志从通化来我家串门,母亲根据家庭条件,尽力想方设法调剂伙食,招待好亲属,临走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装在葫芦头里的一点大米,用小布袋装上,让表哥带回家给舅舅吃。后来我当兵转业几次去光华乡长青村看望舅舅秦修仁,他们都非常热情招待我,又包饺子又杀鸡。表哥还多次提起在困难时期母亲给大米这事。并真诚的跟我说:“姑姑这人真好,自己挨着饿,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大米都给了我!”就这点小事已过多年,可他们还一直没忘。在我回家的那天早晨,表哥表嫂很早起床推磨做豆腐,专为我煎豆腐干带上。这东西现在看来不算什么,然而,这里面却包含着他们对我家的无限亲情。所以我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教育和感染下,从小就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感情、人情、亲情。所以每逢过年时,我领弟弟去给爷爷奶奶的朋友拜年磕头,给我院里的长辈们拜年。到后来个“情”字,我始终没忘,亲戚、朋友、同志家要是有个大事小情,我都到场帮忙。我觉得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感情、重人情、不忘亲情,这也叫礼尚往来吧。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对你好。平时你想着人家,到时候人家也不会忘了你。

        母亲特别孝敬老人。自从山东来到东北,虽然父母跟爷爷奶奶不在一起生活,但是都离得不远,她对老人的敬重,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奶奶待母亲很刻薄,母亲就像她的奴仆,随意让母亲干这干那。母亲稍有不慎做错了什么,就要挨奶奶一顿训斥。但是不管奶奶对她怎样,母亲在爷爷奶奶面前总是毕恭毕敬,对爷爷奶奶说的话,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不管说的对错,都是高兴的答应着,没见她有顶嘴反驳的时候。有时母亲做点好吃的,就打发我弟弟或大妹妹给他们送去。由于母亲以非常忍耐和包容之心对待老人,所以,爷爷奶奶对我母亲也特别好。记得母亲不知怎的,突然得了一种大肚子病,天天肚子胀得鼓鼓地,有时胀得连呼吸都很困难,特别到了晚上憋得睡不着觉。可是母亲强忍病痛,一直坚持做饭干家务。奶奶知道后,领她到处求医问药,听个偏方回来就用,不知用了多少个偏方吃了多少药,也没见好。后来从大山沟里打听到一种偏方,喝獾子油治肚子肿胀。奶奶托人在沟里一家买了好几斤獾子油让母亲喝。母亲坚持天天早晨喝一碗用开水冲的獾子油,肚子很快消肿了。

        奶奶去世后,母亲看爷爷的岁数大了没人照料,就把爷爷接到她身边侍候。每天早晨用开水给爷爷冲个鸡蛋汤喝,到了晚上为爷爷烧炕拿尿盆,早晨拿出倒掉,刷好备用。后来爷爷病重,母亲就一勺勺地喂他,还为他擦屎擦尿,精心照料,一直侍候到爷爷去世。

        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她体格本来就瘦小,加上常年劳累,积劳成疾,患上了久治不愈的哮喘病,特别一到冬天更重,在夜间常常憋的喘不过气来,睡不了觉。为了不让我们看到她难受的样子,晚上到了8点就让闭灯,先是和我们一起躺下睡觉,然后看我们都睡着了,她再爬起来跪着或依着墙坐着,一夜夜熬着不能睡觉。我们看见母亲有病,心里都很难受,屡次劝她住院治疗,她先是不肯,后来经过劝说,虽然住了院,见病情一有好转,就要出院。母亲的病是慢性病,虽然有病缠身,还是坚持干活。她一干起活来,像一个没病的人一样,啥也不顾了。她的病持续了10多年,因那个年代医学不发展很差,所以中间虽然到医院看过多次,也没有减轻母亲的病痛,反而各种疾病同时并发,到了晚期已经发展到不可医治的肺气肿。2011年农历11月27日,终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母亲把一生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七个孩子,给了我们这个家。她那勤劳俭朴的习惯,心地善良的性格,孝敬老人的高贵品德,将永远使我敬重、怀念。我的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我爱她,她永远活在我心中!

        今天,我唯一能弥补对母亲的愧疚就是,把我记忆中母亲一生的点滴经历记录下来,算是以此告慰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对她老人家无怨无悔一生的一种肯定。同时,也算对她老人家的怀念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缅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