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Markovits
精英本身已变成伪造的美德与典范。精英体制―尽管其本意是博爱与公平正义――如今却变成当初所要推倒的目标。它已成为一套集中与转移世代财富和特权的机制,甚至是滋养与制造仇恨和分裂的新贵族世袭体制。
01 令人受害的精英崇拜
某xx:你知道凌晨四点的北京是怎么样的么?
你知道那些大老板凌晨五点就起床开始学习了么?
你知道当你在感叹996时,别人早就奔腾在007的生活状态中了么?
……
当我们不停的在谈论这些内容以及把某些东西视为理所当然时,我只想问一问,为啥社会变成了这样?社会本来就该这样么?如果不这样?我们还能怎样呢?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当今的整个精英制度、人们对精英制度的信仰,让所有人都受害,而这需要全盘的检讨,才有可能让所有人一起逃出这受害的陷阱。
那我们可能就比较疑惑了,如果社会中存在一套制度系统用来选拔精英、培育精英,让我等普罗大众有机会成为精英,难道不好么?为什么说有害呢?这个陷阱是啥呢?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呢?
我们可以借由本书,从美国的教育与工作现状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美国教育上看,原来是贵族靠世袭血缘来统治社会,后来又是靠土地、资本来统治社会,待到20世纪,慢慢地高等教育的开放,让下边的人越来越有机会能够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所谓上流社会。
于是乎,我们似乎就天然的认为,一个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有平等的机会成为精英,可事实上真的如此么?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是虚假的,如今的世界是一种英才的不平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天所谓新时代集中在科技、金融、医疗、法律的的精英们,自个把自个当成生产工具来操作的方式,世袭下去了。
从以下列举的三个数据,大概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第一,根据研究,大部分常春藤学校和史丹佛、MIT等,来自全美前1%最富有家庭的学生,超过全美收入后面二分之一的所有学生。
第二,美国年所得超过20万美元的家庭,其子女在美国标准化测验中获取的分数,比年所得在两万元以下的家庭整整高出了388分;
但所得分配位于中间家庭的学生,标准化测验分数只比穷困家庭学生高出135分,却比富人家庭低了整整250分。
第三,美国富人家庭,平均提拔一个孩子从入学到进入职场,差不多要花上一千万美元。
而且「一般富人家的子女到18岁时,享受到的交谈、阅读、参加文艺活动、参观博物馆、接受运动指导…等活动的时间,大约会比穷人家的小孩多出五千个小时以上,这些都会完整反应在他们不同于一般学童的谈吐、气质、外貌上。」
更多的数据与事实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都足以说明了精英阶层已经巩固起一套新时代的世袭制:
他们从小就花费大量资源全方位打造与培养自个的小孩,让他们比中层的以及底层的小孩更聪明、更有竞争力,更能进入最好的学校。如此,代代相传,所谓的教育体制,只不过是是不断再生产与深化社会既有的不平等。
即使有少数幸运儿,借由这一窄门,一跃成为了顶层精英群体中的一份子,看起来是显得和以前的贵族血统制泾渭分明,不太一样,但事实上是,精英利用这套“择优录取”的规则,找到了新时代的世袭罔替之路,使得普通人再难以望其项背。
可这些顶层精英的孩子在这种高强度的教育模式之下,就过得很好么?其实也不尽然。
**02 极端竞争的合理化
**
目前,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等城市的精英父母通常要替孩子申请10所幼儿园,原因何在?只因为,优质的幼儿园录取人数竞争过度激烈。
而这些,就意味着差不多刚年满四岁的小孩,就要面临将近十场写作考试、评估测试、面试等一系列严酷考验,小学、中学,亦是如此。
不仅如此,据相关调查表明,富裕阶层的高中生的比其他阶层的同龄人,有着更高的吸毒、酗酒概率,患有临床上严重抑郁和焦虑的概率,也是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或三倍之多。
但即使是这样,由于精英们以其奋斗努力的状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因此,我们一般并不会觉得这有啥特权,即便为有再多不满,我们也不会把不满对准与推进制度改革。
相反,由于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社会地位以及财富鸿沟,实在太大,我们还会不自觉的把极端激烈的竞争变得合理化,活在努力就能成功的成功学叙事中。
从美国工作的角度来看,当下科技的盛行,使得少数社会精英结合科技工具,就可以把中层经理人管理者这一阶层干掉,从而直接控制底层低端劳作者。
可这样一来就将面临什么问题呢?那些少数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工作时间变得巨多,身心健康也出现了极大问题,而中间那一波人则直接就面临可以被淘汰的境地,当底层的活不太愿意干时,就成了失业游民。
而底层那一波人,就得跟那些少数精英花大力气培养的下一代抢工作机会,还得跟中产阶层抢工作机会,本来就是个窄门,没多少机会,但是似乎除此之外,提高收入,别无它法。
只能硬着头皮,不停地死嗑自个,给自己编织成功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透过努力向上,能够与那些顶层的人喝上一杯咖啡。
03 精英阶层的自剥削
这一现状,并非是当下发生的,从美国历史来看,原来美国经济刚度过萧条,准备复苏的时候,中产阶层也没有当下这么大的竞争力度,而且那个时候高层与基层工资也没有像今天这般差异悬殊。
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使得只有少数菁英能拥有顶端的技术、垄断好的工作机会,而一般民众却反而失去了维生的管道。
因此,技术进步所谓的,大部分人都将成为受益者,因为人民只需花非常少的时间维生,基本的产品和服务即可透过自动化的模式解决,俨然成了技术乐观派畅想的乌托邦。
而那些顶层精英们,在很多人看起来掌握了尖端的技术、占据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令人仰望的财富,就是处于幸福的状态中,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点、身心疲惫一些罢了。
可他们的现状,真的能够以工作时间长了点、身心疲惫一些,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么?其实,也不是如此,在作者看来,这些顶层精英们也处于自剥削的状态中。
从工作时间来看,《哈佛商业评论》曾对高收入群体进行过一项数据调查,结果显示,62%的高收入人士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35%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10%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
其中,四分之一拥有《哈佛商业评论》定义的“极端高收入工作”,而他们的工作时间甚至更长。56%每周工作70个小时或以上,9%的工作时间为100个小时或以上。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时间,一方面精英们似乎引以为傲,因为这仿佛证明了其自身是何等的优异,而且他们往往对于那些试图主张要有时间来休息的人来说,抱以批判的观点,认为这是没进心。
可另外一方面,也有数据表明,平均每周工时超过60小时以上的上层阶级,大部分都期望能把工时降低至少25个小时,他们也不想自己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从身心健康问题来看,这些出身上层精英的人,在上学期间所进行的全方位无休止的竞争状态,也一直延续到工作事项中,其所延展出来的高度没有安全感,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的自身晋升的焦虑,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与生活品质的下降等等,都构成了其所面对的问题。
04 解决现状的应对之法
在作者看来,精英制度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从家里、学校到工作岗位。
它将自己伪装成必要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形象,将其意识形态投射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操控了人们的想象,并以此禁锢住人们的批判能力。
由此缔造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即精英制度恰恰成了问题本身。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制度中,当我们把努力向上成为科技、金融、医疗、法律等顶层高收入精英,当成唯一追求和唯一标准时。
那么,这不仅将成为成为社会精英自我辩护的借口,也将为掩盖庞大的阶级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找到正当的理由。
事实上,中产阶层,他们本身就已被剥夺了获得更多财富、更好教育与工作的机会,而在残酷的竞争中落败时,还得被归咎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不够努力所使然。
另外,这也稀释了所谓的职业多元与平等的价值观念观,诸如教师等职业,由于不属于高收入群体第一梯队的阵列,他们似乎就排除在了努力向上之外。
那面对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在作者看来,最关键的还是要透过教育改革、科技改革、以及企业改革的方式,让教育变得更开放与包容,同时也可以扩增中等水平与收入的工作岗位。
使得精英阶层能够用可接受范围内的地位和收入的下降,换取合理的休息时间,而中产阶层也能因此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与工作机会。
可问题在于,由于经济全球化,这就使得这并不是美国自家就能解决的事,原因何在?美国精英少干活,去休息了,那别国的精英不就抓住机会冲上来了么?
更可况,由于资本本身逐利的特性,全球劳工看哪里廉价,就会用哪里的,因此他所面临的问题,可能绝不单单只是美国就能解决的了,或许需要如马克思当年号召全世界无产者闹革命一般,建立商榷乃至对抗这一套体制的全球统一战线。
也许,对于这一套社会制度改革而言,不是在于拒绝让有才能、有努力的人以更多回报,而是「唯有能给予这些不具有最高薪资工作的才能的人适当报酬——事实上这些工作可能对我们社会是更必要的,从教师、护士、警察到清洁人员——英才制才是一个可被广泛接受的理想。」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同样如此。
参考资料:
[1] 王宏恩/《菁英体制的陷阱》:超时工作、脊椎侧弯,大家都痛苦的社会
[2] 《灿烂时光会客室》第329集:社会练成的菁英如何撕裂社会–菁英体制有什麽陷阱?
[3] 【张铁志专栏】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源!现代菁英就是「现代的世袭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