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8)】——大道至简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8)】——大道至简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意指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如在搏击较量中,出招过多就是多余无效的招数太多,有效的招数少;医生开的药方药物品种越多,就越是把握不好方法,用那些判断不准的药来偿试。

大道至简意味着“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的原始性,真实性,纯粹性。大道的简,简于其始,为一切所有的开端,时间的零点,空间的初开;大道的简,简于其真,因为真,所以蕴含无量不可思议的伟力,造化一切万物众生;大道的简,简于其纯,道就是道,不掺杂任何其他,容不得一丝瑕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至简”要求我们不要浮华,返璞归真才是求道应有的素养。老子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求道应该身心至简,唯有至简方可成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大道至简,人生亦简

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简单朴实才是生活本质。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当我们不为名利所累,不被纷繁杂乱的事物困扰,我们内心的志向才会凸显出来。当我们放慢我们前进的脚步,静下心来,仔细去体悟、梳理属于我们自己生命的脉络,我们将会走得更加长远。淡泊的为人,宁静的处事,就是简单生活的真实写照。

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关于山水,我们会联想到许多,我们也会折射出我们内心关于山水的看法。推此即彼,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很多事都有其固有规律,我们只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抓住事情的根本,然后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不要太过大费周章。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困了睡觉,饿了吃饭,这其实就是一种最质朴的哲理。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道,其实就是生活的理。你只有把简单的生活过好了,你的人生才会幸福。但其实简单的生活一点也不简单,比如求学生涯,很多同学肄业了。比如该结婚了,很多人,爱而不得。甚至简单地走路,对于有的人就是奢望。所以把简单的做好,就会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以前不理解有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一件事,而且看起来还很简单。当年岁大了才明白,路是一步一步走的,走得多了,一回头,才发现,自己已经落下好远。所以啊,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了,才会慢慢接触更广的世界。一滴水里见世界,偶尔把自己心房扫一扫,推开心窗,让阳光照进来,你会发现,那一缕阳光里,就是大道。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曰:“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大器免成,不应是晚成。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意指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不可形容。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为而不争。“象”的本原意义是“道”或“道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亦指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其中“大音希声”有七种释义分别为: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大音”即合道之音,是对声音情感的超越;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强大的声音是很让人仰慕和稀奇的声音。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非人为造就,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无声之乐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既然“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够知“道”呢?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议人们以自然中的事例来理解这种隐藏无名之道。当老子说有了车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时,老子所描述的这些“事例”皆有助于人们对于“无形”、“无名”之道的领会。无形之“象”(或“道”)无法直接道说,“象”与“道”就有通过“某事某物像什么”的方式来获得显现。虽“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却可以经由“事例”领悟“道”之存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四、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最有价值的道理往往是最朴素的,看起来很容易去做,但是自己真正做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知易行难指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实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万物乃生。

一个饥饿的聪明人得到一大盘馒头,吃了一个不饱,吃了两个不饱,吃了九个还不饱,吃到第十个馒头终于吃饱了。他非常气愤地说,早知道这个馒头一吃就饱,前面的九个馒头根本就用不着吃了。

每个人听完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想必和我差不多,那就是这个“聪明人”纯属“低智商”,因为故事中的道理再笨的人都想得明白。然而我们懂得足够深刻吗?我们经常会忽视大道至简,原因无非三个:其一,这些道理听起来太平常,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其二, 这些道理像废话,不说也知道;其三, 这些道理不展开理解不了,光听听没用。然而每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绕过这些陈词滥调的捷径时,却总是发现它们还是静静地在那里发挥作用。比如,虽然人人都讨厌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疑是深刻的。如果我们想在关键点上取得成功,那么最好在经历这个关键点之前积累过足够的、不会在此重蹈覆辙的小的失败,否则我们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因为一个细节而功亏一篑。

大道至简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中比比皆是。比如,为什么《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却在全球的军事和商业领域广受推崇呢?因为《孙子兵法》的很多名句都大道至简,背后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如《孙子兵法》在《形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什么意思呢?说起来很简单,“善于打仗人取胜时,没人说他聪明,也没人说他勇敢。“这是为什么呢?

卓越的管理者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所以鲜有力挽狂澜的名声。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正是最好的诠释,魏文侯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魏文侯不解,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帮助铲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发现和认可,便没有名气,连村里的人都不认可他,只是我们自己家人知道他最厉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所以乡亲们都认为二哥能治些小病。他的名气也只在本村而已,邻村的人就不知道他的高明了;我的动静就比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以致使我名闻天下。”

卓越的管理者如履薄冰,时时注意着敌我双方的形势变化,提前采取行动,而不是让组织处于或者走向大厦将倾的状态。但也因为如此,他们极少充当救世主,难有响亮的名声。在《形篇》中孙子强调:“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卓越的管理者正因为首先是最好的防守者,所以即使“无智名,无勇功”,也都凭借着稳定的性格和周密的思维担当大任。

成熟的管理者从不哗众取宠,力求稳中取胜,所以少有“破釜沉舟”的传奇。“破釜沉舟”这类传奇容易让人热血沸腾,产生对于英雄无与伦比的敬意和荷尔蒙的直线上升。但让我们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些创奇容易让人兴奋呢?就是因为“涉险过关”、“以少胜多”充满了巧合、偶然和戏剧性,难以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复制(缺少一个条件都不行)。不过一旦涉险过关不成,结果就是灾难性的,就如同拿破仑败于滑铁卢一样。所以成熟的管理者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从不追求或者说会尽可能避免这些。因为无论作战还是企业经营都不是玩电子游戏,关乎无数人的重大利益甚至生命。正如孙子在《计篇》中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括的最大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而恰恰是对于用兵和作战缺乏最起码的敬畏心。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调动资源,作为成熟的管理者,首先要知道的是生命的可贵和资源再造的难度,而不是什么智慧游戏。

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王翦,以及三国时期魏国的司马懿都是此等将领,“围而不攻”、“避而不战”的取胜方式可以极大的减少双方的伤亡,但自然也就“无智名,无勇功”。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调动资源“不战而胜”,所以没留下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

“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无论军事对战还是商场商战,最终的电光火石只不过是个过程,最经常的情况是正面交手之前胜负已分。对于作战来说,训练、行军、宿营和后勤都很重要。孙子又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行军技巧到了这个份上,没等开战已经赢了七八分。仔细研究发现,最不重要的就是战斗本身,一切都在之前决定了。我们平时读到、听到、看到的大都是战斗场面,部分行军故事,很少宿营故事,几乎没有训练故事,因为训练没故事,功夫都在没故事的地方,所以才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无论我们读得多仔细,最多只能说纸面上懂了,是否能很好的身体力行还是要靠长期的实践,正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我们要有意识地重新审视那些至简的大道,须知他们虽然看起来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但既然它们能如此“经久不衰”,就一定有其长存的原因。通过充分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仔细琢磨并付诸实践,使道理变得鲜活,成为“大道至简”的受益者。致力觉悟践行传承老子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丁俊贵

2020年5月2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8)】——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