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央视纪录片《王阳明》第三集观后感

引言:第三集主题“”,除了众所周知的王阳明“龙场悟道”,他还有什么“悟”?“悟”完之后有什么“行”?对我们又什么启发?

1、王阳明的“大

字面上看,悟=心+我,你可以有很多理解:

孟子:心中具备“仁义礼智”,即是我心之“开悟”;

陆九渊:“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即是天地之“大悟”;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即是生命之“渐悟”;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那一刻,应该是属于“顿悟”;

“顿悟”太难,普通人能常把“自己的心放在当下”,就算不错了;

 或许:此(我)心安处便是家,就是“悟”的另一种表达。

1508年的“龙场悟道”,历来被中外学者认为是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本纪录片也将其放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以突出其在王阳明人生、在中国哲学历史上的突出地位。

“悟道”对人生有什么好处?

按王阳明的经历来看,成功“悟道”显然提升了他的认知境界、精神层次、思想水平,随之而来的是改变了他的人生境遇,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我们可以试着与主演辛柏青一起,走进王阳明当时的心历路程,把自己看成是当年的王阳明,又试着穿越到现在,联想到你自己曾经的人生低谷:被人害过、被人骗过、被人伤过、痛哭过、绝望过、迷茫过,500年前的王阳明和今天的你,如何走过这一段艰难的岁月,又是如何抚慰心中那个伤痕?

王阳明在龙场写了111首诗,喝了不少贵州“酱香型白酒”,试看几首,领会一下他“悟道”前后的心情:

《溪水》

 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西园》

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

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


《诸生夜坐》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以上三首都只摘取该诗的末四句,其心情变化,一览无余。)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身处逆境,即是“龙场”,扭转乾坤,还靠自己!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到底“悟”出了什么?是怎么“悟”的?你又能从中“悟”出什么?进入纪录片慢慢观看吧。

2、王阳明的“小悟

个人认为,除了龙场“大悟”,王阳明有过多次“小悟”;

《王阳明年谱》就明文记载:

弘治十五年(即1501年),先生31岁,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早年王阳明笃信佛家、道家二氏,在第一集《溺》中已有详细谈到,直到他31岁从北京回到家乡,因身体虚弱,跑到浙江会稽山阳明洞修炼“导引术”,即练气功,据说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一天他独坐山中,突然告诉仆人山下有四人来访,把姓名与长相说与仆人;仆人很诧异,那时候没有华为和小米,先生是怎么知道有人来访的?到山下一看,果然跟先生描述得一模一样。

众人惊诧之余,王阳明说道:“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于是他果断放弃修炼道家之术。

因在阳明洞修炼,“阳明山人”的号就由此而来。

隐居久了,他逐渐思念家中的祖母及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能消去此亲情,于是感慨道:“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小孩生下来就知道想念、孝顺父母,如果硬生生与父母隔离,不孝敬他们,空到寺庙求神拜佛又有何用?

第二年,他对一位和尚问了一句:“想念自己的母亲否?”便把这位出家三年的和尚给劝回了家。

在《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诗中,王阳明这样写到: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大家都知道慧能与神秀那两首关于“明镜”的著名偈子,王阳明反对坐“死禅”,而提倡回归社会,积极担当、有所作为。

所以,王阳明“悟”出佛、道二家的不是,大体是反对佛道消极“出世”之态,捍卫儒家积极“入世”之功:人必须在亲情、友情、爱情中,在工作、事业与生活中,去为他人、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价值,这是人的终极意义所在!

我想,也正是因为他此时的“小悟”,才有四年之后不畏强权、舍生取义、超越个人得失的正义之举,才有了他被贬贵州、超越生死之后的“龙场大悟”。

除此之外,王阳明1521年“天泉证道”、1528年“严滩论道”,也都是他在实践过程中对生命的不间断“小悟”,如果追溯到他早年21岁格竹子的“小悟”失败、25岁会试“小悟”出“不动之心”,那么,连续的“悟”,则贯穿着王阳明的整个人生。


最后,谈点感想:

1)观众不仅要关注王阳明的“悟”,更要关注他在“悟”后的“行”:38岁,他首次受官方邀请,讲学“知行合一”,阐述他的哲学思想,讲学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39岁,他任职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通过救灾、修房、改善民生等具体明德亲民的实践,去实现他心中那个“道”,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悟道”或许只需要一瞬间,而“行道”则要一辈子。

2)王阳明的“悟”在底层逻辑上,仍然是儒家思想对生命深层次的敬畏与关怀,是对“有为人生”的积极响应;其实,儒家也讲“无”,只不过,它跟佛、道讲的“无”不一样,我把三者作了一个区分:

:无 心

:无 为

:无 欲

儒家讲“无欲”,并不是丝毫没有人欲,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要生儿育儿,这是正常人性,这里的“无欲”是不能有过多的私欲、邪念,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宋明儒家说“去私欲,存天理”,保持心中那颗纯正、洁白、善良的良知之心,擦去上面的灰尘,时刻呵护那颗心,就是我们今天讲“不忘初心”:少些私,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3)王阳明的“悟”,再直白一些,就是创新精神的源头,所有的创新,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积累、足够的“悟性”,是很难做出超越性甚至颠覆性创新的,从0到1的过程,往往是最难的;所以,这个世上只有少数人才能“悟道”,也因此而获得人生的成功。

于是,《王阳明》第四集“功”,便由此而来。

江波,2021年4月8日,书于珠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波:央视纪录片《王阳明》第三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