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叙】干货太多,有点迷茫

互联网时代之后,自媒体时代早已到来,人人都开始有话要说,也都开始有处可说。

每天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瓜分着我们零碎的自由时间。金鱼的记忆力只有8秒,然而一个成年人的专注力恐怕只剩下7秒。7秒之后,大脑随时等待接受新的讯息,无缝切换。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早就有过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的说法,这一说法带来的结果的双向的,一方面激励职场人低下头到处寻求填补自身技能欠缺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因为技能需求太多,使得很多人开始变得急于求成,也是基于此,那些标榜着7天、14天、30天速成攻略的内容与干货,可以一瞬间俘获级大多数人的芳心。

作为一个广告从业者,了解各种新鲜的咨询是工作习惯,我曾经一度扎在社交类、资讯类网站中,本着多方面涉猎知识的目的,最后换来的往往只是记忆中碎言片语的热点琐事,可以分享出单个的社会事件,可以转述当天习得的应用工具小技巧,仅此而已。获取碎片化的信息也许能够做到不落伍,但不加以及时整理,知识很难自成体系。

一心埋头于积累速成干货,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积累”这个词一语双关,一些人的积累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技能包、资料包、干货指南,一键存储。仿佛放进自己的资料库,心里的踏实感达到,目的就达成了,这种情况的利弊自然一目了然。

另一种人是搜索了相关干货内容后,抽时间学习与积累,这种情况尚且值得不褒不贬,但是有很多可以继续精进的空间。

干货一般是指有经验的人通过自身的消化与实验,总结出来的有效的技能或道理,多了解干货可以帮助我们不被包装后的工作场景所迷惑,更好的洞察到事情的本质,从而寻求到解决的办法。干货有很多种:应用使用类、工作技巧类、知识体系类等等,初次学习后可能会让人觉得顿悟,原来底层逻辑如此之简单,茅塞顿开。

但是放到工作时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往往这些干货会被抛在耳边,不是不会使用,而是还不会决策如何实际应用。学习干货本没有错,但是不了解具体的应用场景与应用套路,那依旧是白废了功夫。

由于网友的专注力越来越少,干货大多被整理的比较简洁分散,或者被拆分成了连载类的学习内容。干货变得越来越直接简洁,细枝末节的讲解也会被逐渐压缩。

然而,干货越干,读者越难理解。

之前在学习一本电商运营的书籍,作者站在一名经验者的角度,直接表明自己反对一切速成培训课程,如何应对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通过时间的磨练进行实操与总结的。

提炼出来的干货大多是方法论,但是学会了这些方法论,似乎还是达不到培训人所描述的工作结果,别人能够讲述一句文案怎么写,但是隐藏在背后的洞察消费者习惯的思维依旧无法讲述,因此,系统化的工作思维很重要。

在我看来,现在岗位对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多,留给我们了解一个技能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干货确实是一个更直接的接触新事物的方式,我个人有搜索实用信息实时及时留存和收藏的习惯,但是之后一定要做的是,集中将同类型内容进行浏览,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关键信息。

在通过干货式信息点整理之后,随即要开启的便是系统化的知识架构的搭建,这时候就要开始转入书本式阅读了。可以去搜索一些综合评价较高的相关书籍,趁热打铁进行阅读,顺着作者的思维,一点一滴的去了解不同场景下的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的应用措施。当然,如果有时间,去多通读几本相关的书籍是更好的。

有人说读书字数太多浪费时间,但是我却觉得越是完整性的通读了一本书,越能够更加循序渐进的了解系统化的内容,且习得的内容在大脑中保存的越完整。读书表面来看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却是长远来看更加节省时间的学习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越完整,体系更清晰。干货是了解一个新技能的敲门砖,读书是掌握一门技能的金钥匙。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叙】干货太多,有点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