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民:我心目中的好学生


图片发自App


[起这样一个的题目容易引起误会,写下面的话更容易引起厌憎。但心里的话,若不说出来,怎么进行沟通交流呢?]

师生关系,近来因为各种极端事件的报道而引人瞩目。同时,有司也终于开始重提师道尊严。学校西联教室西头的墙上,有赫然醒目的一行大字:“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与生是共生的关系,没有师也就无所谓生,同样,没有生也就无所谓师。我的幸运是,几十年来的读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好多好老师,才有了我的今天。所以,至今感念。那么,好学生又该什么样呢?

尽管自己也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但此时的我作为教师,却有必要说说我理想的学生是什么样。这既是对学生的期待,也算是一种自我勉励。因为,在老师那里,我永远是个学生,我也希望做个好学生。

好学生的第一个标准是好学。我们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管这“志于学”是传统所谓立志学习还是我所理解的“志于道”,都是好学的表现。其实,他还有一句更清楚的自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之所以成孔子,关键就在于好学。学习,是儒家文明的基石。所以,我把儒家文明称之为“学习型文明”,以与西方的“传教型文明”相区别。

怎样算好学?首先是喜欢书,爱读书。我经常说:“看到书,要像狼见了猎物一样,眼里要放光。”我判断一个人好不好学,就这么观察。谁要是进了我的书房,眼盯着书架,而顾不上我,那绝对是好学的人,最起码是爱读书的人。

好学生的第二个标准是好问。学问学问,除了学——自己读书思考之外,还需要不断地问。一个人的能力,往往体现在能不能提出好问题。每个人在读书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和疑难。当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思辨解决不了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师友。所以,我观察一个学生,往往也是注意其能不能经常提问,提出自己的困惑。这是第一步。如果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大问题,甚至大到老师一时解决不了,这才是老师所期待的“大哉问”。这也是我们所常说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的人,不适合做学问。即使他刻苦读书,焚膏继晷,皓首穷经。

好学生的第三个标准是好辩。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人用唐僧师徒来谈人际关系,说为什么唐僧喜欢二师兄,就是因为二师兄会来事,会撒娇,会哄师父开心。所以即使大师兄杀妖除魔,居功至伟,也不会得到师父的衷心喜欢。这当然是庸俗关系学,尽管很实用,却不合乎道。

会说话,这是人际关系学的第一要义。用今天的话来说,一是口才好,更关键的是二,情商高。不过,这在孔子那里,可能就会被讨厌,被批评。用古语说,那是“佞”。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是故恶夫佞者。”所以,按照李零先生的看法,孔子之所以格外喜欢颜子,就是因为颜子不爱抬杠,听话。这么说,孔子肯定不喜欢孟子。这当然是我所不能苟同的。其实,好辩,是眼里揉不得沙子,是直的表现。好辩有两种,一种是与对手辩;一种是与师友辩。其实,说辩也可以,说是讨论也可以。但目的就在于是非对错的辨别,如果我们不说是为了真理的话。西哲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不喜欢这句话,但是却践行着差不多的意思。坐在老师跟前,说着说着就会争辩起来。这并不意味自己就掌握着真理,但是最起码在长者面前,在权威面前,要敢于说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甚至明明知道老师错了,还在继续吹捧,这就是佞人。人都有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忠言逆耳”,或者说喜欢被人夸奖、赞誉。但是,是利用弱点还是纠正弱点,这是法家和儒家的根本不同。好的学生,不应该对老师佞,而应该真,直,帮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错误,帮老师变得更加完美!

好学生的第四个标准是好人。前三个好是动词,这个好是形容词。好人是好学生的前提。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修身这一关要过。修业勿忘进德,这是老师在我们入门的时候格外提出来的。儒家强调君子与小人之辩,其实就是希望一个人能够德才兼备。一个人的学问再好,如果人格不行,基本上无足观矣。所以,很多人虽然与我观点立场不同,但是我还是报以敬意,早的比如胡适、比如鲁迅,晚的如朱维铮、如李零,最近的如我的老师杨春梅等等。不管如何,学问的背后是真诚的人。

好的标准,言人人殊。我的标准,只是我个人的标准。或者说,只是我个人的理想。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遇到一个好学生真是很难。其实,反过来说,好是可以培养的。即使专业不对口,即使基础不扎实,即使脑子不聪明,都不足怕,只要立志,总会进步,变成一个好学生。教学相长,老师也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不断督促自己读书、思考、修业、进德。

做大学老师是幸福的,因为有可以进行思想上学术上交流的人。但愿,但愿我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逸民:我心目中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