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和道德谴责


        小张生活过去得去,手里有点闲钱想做点公益,就在山区找了一个家境贫困的学生来资助。他和学生家长沟通,决定资助孩子到高中毕业,在孩子高中毕业前每年给他家里打一笔钱。第一年小张当面将一笔钱交给孩子家长,家长千恩万谢。第二年打钱过去收到孩子父母的短信“谢谢”。第三年小张打钱过去,孩子家长没有给任何回复。这时候小张认为孩子的父母态度冷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决定放弃自助。被孩子的父母评价道“你懂不懂什么叫做施恩不图报?难道你做一点公益就要让别人对你感激涕零?”

        老陈在城市工作,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很少回家探望父母,只是偶尔给父母一点赡养费。亲戚经常私下议论,堂哥甚至当面说他是不孝子。

        这里孩子贫困儿童父母的话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而老陈表哥的话是一种道德谴责。把道德绑架和道德谴责单独拿出来说反倒不好说,把它们做一个对比更能说清楚二者的本质。道德绑架和道德谴责同样都是用道德标准来评价别人。有的人否定一切对别人的道德评价,认为人没有评价别人行为道德属性的权利。这其实也是一种极端,合理的道德评价有利于道德准则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道德谴责仅限于要求别人满足最低道德要求,超出这个范畴就很容易成为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和道德谴责中,道德谴责更合理。它们的差别在于,道德绑架是用道德的最高标准来约束别人,道德谴责是用道德的最低标准来约束别人。

        其实“道德绑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一个女人说“女士优先”,一个老人说“给我让座”一个受人帮助的人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他们都搞错了自己说话的身份。一个男人礼让女士,说“女士优先”这是拿高水平道德要求自己,做了好事绅士了自己。但是女人不能用这个“高水平道德”来要求男人。你只能要求一个人起码恪守道德底线,不能要求一个人要做到道德最高标准。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出于中等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事。给老人让座是道德高尚,不给让也无可厚非。所以老人也无权要求别人“道德高尚”。别人举手之劳帮了我,他可以说自己是“举手之劳”但是我不能说这是举手之劳,因为他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奉献轻描淡写,而我没这个权利。所以现在很多类似的话像“女士优先”不是没有道理,不是过时了,而是被不该说的人说了。

        回到第一个案例,对此事仔细度量。一个人做公益是因为道德高尚,希望别人知恩图报是正常心理需求。“施恩不图报”同样是施恩者自己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目的是一样减轻受恩者的压力。然而受人捐赠者说这句话就显得无耻了。希望别人“施恩不图报”就属于道德绑架了,这是要求别人高水平而不是要求别人合格。

        简言之,我们有权要求别人合格,但是无权要求别人高分甚至满分。高分甚至满分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绑架和道德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