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搬了新的住处。

临街,卧室窗户的前边是一条路,不繁华但是也有车辆经过。

好几个晚上睡不好,断断续续被经过的车辆声音吵醒,还不太习惯之一。

房间的格局、布置及细节功能和之前住的房子不一样,会遗忘掉某些东西放在那里,还不太习惯之二。

从房间出去,出房子门,出单元门转向,看着手机时,需要下意识的思考一下才知道怎么走,没有形成习惯之三。

当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出现不习惯的核心问题是,在之前的地方住的时间太久了,大概有3年的时间。从房子的楼层、清净到房间的格局、物品的摆放(什么东西放到哪里)到出门是否需要二次锁门、下楼电梯的方向、出楼门的转向再熟悉不过。形成了惯性定式,不需要下意识思考。

当换了一个环境时,打破原来的习惯的点时,生理条件会产生不适,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成新的习惯。

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想来对我们影响还挺大。

除了物理上的,还有生理以及思维上的。

当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久了,对于周边环境、周边人群、周边的交通是有一种惯性存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打破这种习惯也是不容易的。

想想,同样适用于养的宠物、谈的恋人以及自己的亲人,对于他们我们都形成自我的固有惯性属性。

当有一天这些消失了,就像快速奔跑的列车突然发生紧急制动一样,是很痛苦的,搞不好是会翻车的。且随着惯性积累的过大是无法咋短时间内停止的。

工作也是,与所做的事项、协同的人员、公司的文化氛围,也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将在无形中推动和影响着每个人。所以当有时候更换到新公司会需要适应,重新形成惯性。

思维也是,很多时候思考是惯性思考,或者称之为经验性思考。典型的如手里有锤子,所有问题都是钉子。

所以,惯性有好处,可以节省很多思考时间,不占用大脑容量。也有坏处,容易出现错误。

有什么避免的良好方法吗?并没有,起码我没有想到。最佳的不算方法的方法是形成良好的灵活可配的惯性习惯。

也做了些新选择。

有关生活的选择,也有关于事业的选择。很多人说选择需要慎重,需要理性,选择毕竟大于努力。走的路多了,看的景多了,我觉得也并非所有的选择都会大于努力,宇宙之间发现的定理应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我猜的),也就是应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同时,也恰好遇到一些朋友面临几个相对关键的选择,找我一起分析,并谈了很久。通过分析商业利弊,行业形势,家庭情况,近期规划、短期目标、岗位趋势,团队惯性差异,最终看起来表面上貌似获得满意的选择,真实的结果还需要时间与命运的验证。

这样慎重的程度,也让我有了一个困惑。大部分人在选择一生伴侣(结婚)这件事上是感性的(无他,喜欢就好),在其他一些事上力求理性,生怕一个选择误了一生。所以困惑在于,还有比选择一生伴侣这件事更为重要,影响波及的范畴和时间周期更为广泛的吗?人类选择繆误?

在群体和时间的维度上,单一个体是渺小到微不足道的。

我一直觉得选择可以感性一些,勇敢一些,不必谨小慎微。毕竟选择还是被选择是不好定义的,人生也许如火车,再怎么选,也脱离不了从出发点就被命运早已安排好的轨道。

如果脱轨了,也就是提前到终点了。

也发生了一些困苦的事情。

有一部分是身体上的。

牙疼,疼的不得了(大概是8级疼痛,特意研究的)。一开始去牙科诊所看了看(医院约不上号的),说是急性牙髓炎,要把牙搞掉。本身牙齿不太好的我是不舍的,另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可轻易损伤。坚持着,相信人的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

在连续无休的疼了差不多70个小时后,终于熬不住还是搞掉了,第一次有了假牙,极度不适应,产生了新的痛苦,吃饭的时候会异常的别扭。

原来,有时候缓解病痛的方法是用一种痛苦覆盖,只是看能忍受哪一种而已。

人生小波折从来不是单一的。

牙搞完了,又发生了特殊性感冒发烧,吃了很多感冒药不见效。但也不敢放松,像集齐七龙珠一样,集齐了各类感冒药、去火药、退烧药,组合排列着吃。

不知道那次吃对了,还是机体自愈能力恢复了,拖了一段时间好转了。

看来,找不到问题核心的时候,是需要尝试着全覆盖的搞一搞,也许就蒙对了。

还有一部分是精神上的痛苦。

精神痛苦,其实也很难受,不细说。

但精神的痛苦大部分得产生来源:

一个是预期落差(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一个是知道了自己不该知道的,一个是发现竟然不知道该知道的,一个是欲望大于能力,一个是负方向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远期或近期)。

有一个经常一起论道的朋友总结的很好。

我们这些人痛苦,是诡探到了本不该属于我们的世界,并自以为可以通过努力就可以闯进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也许应该适当随心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