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教师成为“功能性文盲”


在学术上有一个定理叫“功能性文盲”。它是指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思维认知固定,无论他看了多少书,行了多少路,都是在找自己以往固化的认同,很难再接受新的文明信息。在他看来,认知之外的东西,都是异端邪说。

笔者接触过一些老教师,发现他们的知识老化,价值观系统稳固,观念水位很低。而且,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这和一个时代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个时代给了时代中人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就会在那些人中有什么样的信息产出,即便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对一些年龄大的教师可以抱持"同情之理解",因为是已经过气或即将过气的人,也不会对太多的学生产生影响。但对一些年轻教师的不上进不争气不改变,着实有些担心,虽然人数不多。曾经碰到个别即将入职或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发现他们已经无法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文明信息,思维系统已经朽坏变质,一旦外界的知识信息或价值观念和他既有的不同,他不是去求证、寻找、鉴别,而是火冒三丈、气急败坏,甚至会去举报传播新知识的人,成为年轻的告密者。这样的教师去教育学生,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很是让人忧虑。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通过知识逐渐达到对人的提升和改变。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其实这个观点已经非常老化过时。教师不是卖水的,而是燃灯者,是纵火者,要点燃一个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要让一个人的生命为了真一个确定的正向目标、为了真理能够熊熊燃烧。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里提出一个"信息茧房"的概念。所谓"信息茧房",就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比如有些走过很多地方,参观过很多学校,但观念还是那么固化可笑。像井底之蛙一样,走遍五湖四海,依然背负着那口井。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信息茧房通过群体认同的自我强化。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一个人就很难获得进步。

所以,一个教育者为什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并善于独立思考,道理就在这里。再说,人类的知识和观念在互联网时代加速了更新换代,跟不上,就要被学生嘲笑,甚至被淘汰,而且,一个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防止教师成为“功能性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