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本文之前,首先要给大家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题目中为何会出现蒲将军这三字?
关于蒲将军这个人,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但是,有一个人大家肯定是知道的,那就是英布。
而笔者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英布,就是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最开始之初的楚军阵营中,英布和蒲将军二人是并驾齐驱的两名虎将。
如下记载:
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起兵后不久,英布和蒲将军各自领其本部兵马投奔于项梁麾下。
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曾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北救赵。《史记·黥布列传》
这是在定陶之战后,秦军大举攻入赵国之时了。于是,楚怀王遂令宋义为上将军,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这都是我们熟悉的内容。而史书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这里就明确表明了,英布和蒲将军也是作为将军级别的人物隶属宋义节制。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已经是项羽兵变夺取大权之后了。当项羽成为楚军上将军后,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则也隶属项羽节制。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就是巨鹿之战的前奏了,项羽令英布和蒲将军共领军两万楚军渡河为先锋部队,率先发起对秦军的进攻。此后才是项羽破釜沉舟巨鹿血战的故事。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的记录,是发生在巨鹿之战后,项羽率领诸侯大军继续进逼章邯。于是,迫于无奈之下,章邯遂派人和项羽谈判,但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并未谈判成功。由此,项羽遂下令蒲将军率军攻秦军,与之战于漳南,大胜之。此后就是项羽再率大军攻秦,由此迫使章邯举全军投降。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的记录,就是指的那场发生在秦末的新安屠杀事件了。当时,项羽军挟持着二十余万秦军降卒到达新安后,迫于各种原因,项羽遂招英布和蒲将军商议。最终得出结果,当杀之,于是,二十余万秦军,一夜之间,全军尽墨。
而在之后,关于蒲将军的记载便没有了,蒲将军这三个字也再未出现过,是生是死,无人知晓。
单从上面的六条记录中,我们能够看出,英布和蒲将军在西楚阵营中的位置一直都是很特殊的。二人一直都是频繁的出现在关键时刻,并且很显然也是项羽引为支柱的人。当然,从一直兵属的情况来看,既然《项羽本纪》中这里不提龙且钟离眜等人,那就说明在当时项羽麾下,英布和蒲将军其实还是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所以,这或许也是后来英布封王离开项羽自成一派的原因。
而这里唯一问题就是,蒲将军呢?
按道理,蒲将军此人的战功几乎是堪比英布,从最开始首先带人投奔项梁,这就是从龙之功啊。其后项羽兵变后,蒲将军和英布继续支持项羽,更是大功。再就是巨鹿血战,蒲将军和英布作为首开的两位大将,功劳之大几乎仅次于项羽本人。其后进击章邯军,蒲将军更是一人领军大破之。最后新安大屠杀,虽说名声不太好,但是能够参与到此次密谈中,就足矣看出蒲将军此时的地位了。
所以,为什么之后英布能够封王,而蒲将军就是消失无影了呢?何况自章邯投降后,几乎再无大仗了,总不能是楚军进攻函谷关时,蒲将军战死了吧?这不是开玩笑吗?
而论战绩,论功劳,论能力,论和项羽的亲密关系,蒲将军又有哪一点差于当时的英布?
同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蒲将军如此重要的人物莫名其妙的消失,天下之人居然无人有异议?由此,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如此,就笔者认为,唯一较为合理的缘由就是,蒲将军还活着,并且一直都活着,所以并不为他人所奇怪。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时推测,关键还是要有史料支撑。
说完蒲将军,咱们再说棘蒲侯陈武。
先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关于陈武的较为齐全的记录:
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
在这里,陈武的记录是,以将军的身份,在秦二世元年率军两千五百人起于薛县,而后别救东阿,到霸上,应该就是诸侯军齐聚咸阳之时了。
其后记录是二岁十月入汉。很显然,这里的二岁十月,应该是汉二年十月。
那么,再看之前的记录,没有一句显示过陈武以将军的身份在刘邦麾下。而在汉二年十月入汉,便说明陈武是在此时才加入汉军中的。最后则是参与到齐国战役中,随大将军韩信大破齐楚联军,由此以功封侯。
当然,以上只是说明陈武问题的一方面依据,咱们再看下一条记录:
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记录的是,巨鹿之战后,刘邦领军向西直扑关中。而后,在昌邑和彭越军相遇,一同进攻秦军,但战事却并不顺利。于是刘邦遂领军去往粟地,刚好遇到了刚武侯,便夺其部属四千人,并入自己麾下。
而这里的刚武侯,有史家做过分辨,如下记载:
【集解】:汉书音义曰:“功臣表云棘蒲刚侯陈武。武,一姓柴。‘刚武侯’宜为‘刚侯武’。”
很显然,这的记录,应该指的就是后来的陈武。换句话说,刚武侯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刚侯陈武。因为刚侯正是陈武死后的谥号,而太史公这里应该是刻意做的一种修饰。
所以,按照这里的记录,刘邦早在秦二世三年,当然,此时或许已经是子婴当政时期了,不过没多大关系。反正按照这里的记载,事实上陈武已经和刘邦见面了。但是,问题就在于,既然刘邦都强行吞并了陈武的军队了,那么在此时陈武又为何没有归入刘邦麾下呢?
而再看之前功侯表中关于陈武的记录,既没有入秦之功,也没有回攻三秦之功,更没有击项羽之功,只有参与过齐国之战的功劳。所以,陈武应该就是在汉二年十月加入汉军阵营的。
如此,岂不是太史公记录的前后矛盾了吗?
对此,笔者还是更信任太史公的记录,所以,功侯表中的记录应该是没有错的,而此时刘邦并陈武部属的记录也应该是没错的。那么,造成这种可能相悖的记录的一个较为合理的原因就是,陈武此人的身份太过特殊,导致刘邦只能夺取他的军队,而无法让其归属自己。
所以,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陈武哪里去了?
而再回想起文章开头所说的蒲将军,自从新安屠杀之后,他就消失了,如此,他又去了哪里呢?
所以,现在就到了将陈武和蒲将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了。
其实,笔者也并不是第一个对于棘蒲侯陈武与蒲将军关系有疑问的人,事实上,在华夏历史几千年里,有这样疑问的人还很多。而其中能给出最合理的一个解释,也是笔者认为最合理的一个解释就是在《两汉刊误补遗》中所表达的观点:
蒲者,其封国如陈贺费侯而目之,为费将军,盖举其封国耳,非姓也。
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如同之前刘邦在粟地遇到陈武时的记录一般,那里用的是陈武的谥号刚侯。所以,这里的记录后人便认为,所谓的蒲将军,便是如同后来封为费侯的陈贺被记为费将军一般,而棘蒲侯中单取一字,便正好是蒲将军。
当然,在那本书中并不是只注明了这一条依据,如下记录:
陈武侯状以将军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仁杰按武无本传,而蒲将军事颇与此相应,起薛云者,谓蒲将军将兵属项梁起薛也。史载羽遣蒲将军救巨鹿,而不言其救东阿,按章邯围东阿在蒲将军以兵属梁之后,岂武实尝别将兵徃救东阿,而史失载其事欤,不然,即表谟书巨鹿为东阿耳,史又载羽遣蒲将军再破章邯军,羽遂入至戏,西则表所谓至霸上者也,观此蒲将军为陈武无疑。
以上,才是那本书中判断蒲将军就是柴武的根本理由。
按照这里的描述,在功侯表中陈武是以将军自领部属起于薛县,而蒲将军则刚好也是自己领军于薛县加入项梁军,当然,那时候刘邦也去了薛县。故而,陈武和蒲将军的记录基本属于一致。
另外,东阿虽然现指其他地方,但是,按照古人的考证,这里的东阿应该就是指的巨鹿。所以说,当时陈武自领军参与了巨鹿之战,而蒲将军也受项羽令先行出击开始巨鹿之战的前奏,如此二人的记录发生了重合。
好吧,若有人疑问东阿和巨鹿不一样,那么还存在的依据就是,此时的陈武军还并不是刘邦的部属,所以,陈武基本上也是项羽麾下的人。由此,既然项羽全军加入了巨鹿之战,那又怎么会派人去其他地方呢?所以又反面证明了东阿就是那时候的巨鹿。故而,这里陈武和蒲将军的记录又发生了重合。
当然,即使东阿就是指的其他地方,毕竟史书中也记录过,项羽和刘邦合军进攻东阿一战的记录,如下:
沛公与项羽北救东阿,破秦军濮阳,东屠城阳。《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很显然,此时的蒲将军还在项羽麾下,而陈武自然也在项羽麾下,那么便又让二人发生了重合。
其后,当项羽率军入关中,陈武依然还不是刘邦的人,而蒲将军应该依然还在楚军中,那么很显然二人还是重合了。
最后,总结来看,此后蒲将军再无出现,而陈武却在汉二年十月突然投向汉军阵营,由此,一切就很明显了。虽然目前还没有非常直观的证据证明陈武就是蒲将军,但是,根据刚才的那些内容,笔者有八成的把握可以断定,蒲将军就是陈武。
而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汉二年十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蒲将军陈武弃楚归汉呢?
十月王至陕。《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这里的陕,应该指的就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很显然,此时的刘邦已经率领大军冲出函谷关,直扑彭城。如此,蒲将军陈武可能就是项羽特意将其留在这里,以阻挡汉军。但是很显然,蒲将军陈武这次并没有阻挡,反而是加入了汉军,转头攻楚。
可能很多人会问,蒲将军陈武不是和项羽关系那么好吗?怎么会如此就弃楚归汉了呢?
其实,这就要结合笔者开始的时候说的那些内容了。在当时来看,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蒲将军都是项羽麾下唯一能够和英布媲美的大将,可是,结果呢?同样出身,同样战功的英布被封王,而蒲将军呢?很显然并没有封王。所以,蒲将军陈武会甘心吗?
另外,按照笔者现在看来,蒲将军未能封王的原因,应该和在粟地被刘邦夺军之事有关。当然,无论如何,单凭功绩来看,蒲将军都是不差于英布的,所以,项羽只封英布而不封蒲将军,也是有点说不过去了。
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蒲将军的事,所以也塑造了陈平韩信等这些楚军将士对于项羽刻薄寡恩的印象。
当然,毕竟没有实证,所以就不多说了,总之一句话,蒲将军陈武就是在这时选择正式加入了汉军。
至于其后齐国之战就不必说了,大将军韩信一意孤行灭齐,或许是个人的想法,亦或者是蒯彻的建议,当然,更有可能还是大将军韩信为了那些追随他的人们,君不见,我们的蒲将军陈武不就是靠着灭齐之功才拿下了封侯的资本吗?
而在最后的垓下之战,蒲将军陈武的位置便又是非常特别: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史记·高祖本纪》
汉五年垓下决战,大将军韩信作为总指挥,自领三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大军。而后分列三军,韩信自领中军,而孔将军领左军,费将军则领右军。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后面的记录,这里的柴将军就是陈武。而陈武领军协同刘邦及周勃等人在后方,这是为什么呢?
从齐国之战中可以看的出来,陈武差不多已经被大将军韩信收服了。而陈武作为当年参加过巨鹿血战的蒲将军,此时放在自己的后方,很显然不是大将军韩信故意让他坐下看戏的。由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此时的陈武的作用,或许就是在盯着刘邦和周勃等汉军中央主力,以防止大将军所属的齐军在对阵楚军的时候,汉军背后突袭。
不过,幸亏当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件,不然,那可真是相当可怕啊。当然,这到底和陈武坐镇后方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
此战过后,大将军韩信被封为楚王,去楚地,而数十万齐军则在大司马丁复的运作中成为汉军。如此,陈武这个大将军韩信的嫡系部将,也就貌似无事可干了。
当然,之后在雍齿被封侯之后,紧跟其后的便是陈武了:
六年三月丙申,刚侯陈武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三月丙申日,陈武受封棘蒲侯。
而被封侯了的陈武,貌似也就被闲置了,不过,作为当年在项梁时代就是大将的陈武,他能这么敢于平凡吗?
所以,自然要给自己找点事做,只不过,这次陈武着实玩的有点大:
因复击豨灵丘,破之,斩豨,得豨丞相程纵、将军陈武、都尉高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是汉十年到汉十一年爆发的汉初最大的叛乱事件,即,大汉北境最高军事统帅陈豨反汉事件。
总之,此役中刘邦几乎是调动了全国之兵来攻灭陈豨,才勉强扑灭了这次叛乱。但,如这里绛侯周勃的传记中所记载的,当周勃击败陈豨后所擒获陈豨麾下的一员将军中,居然也有个叫做陈武的,由此,这到底是不是棘蒲侯陈武呢?
史家并未分证,但笔者认为,这应该就是柴武,只是史家实在不知道应如何记载这段历史,所以便刻意无详细说明,为何?因为大家始终都要明白一件事,陈武这个人其实是没有被史家认可的,而只是因为是有些事实在绕不开他,所以才勉强在这里录入。
故而,虽然这个人有问题,但在整部汉初历史中,包括后来的几处记录,我们也都能可以看出,汉初能够叫做陈武的,并且参与到陈豨谋反事件中的人,也就只有他了。毕竟,陈豨也是当年大将军韩信的嫡系,而他陈武,自然也是。所以,这里的记录并不奇怪,而让笔者真正感到困惑的则是下面的记录:
汉十年,信令王黄等说误陈豨。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汉书·高帝纪》
从这里可以看到,到汉十一年,虽然陈豨叛乱并未彻底扑灭,但陈武却重新以将军的身份又回到了汉庭,并领军远征,亲自斩杀了逃往匈奴的韩王信。由此,这也算是陈武以此功重新获取了汉庭,准确的说是刘邦的认同。
闰月己酉,入代邸。群臣从至,上议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汉书·文帝纪》
以上,一直到吕后死,在迎接汉文帝即位之时,陈武才再次出现在史书中。并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时陈武的身份居然变得如此尊贵,成为了汉庭大将军。而且从上述记录中可以看到,陈武在此时的位次居然是仅次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而且还高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张苍。那么这期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我们能知道的就是,此时的柴武已经是大汉帝国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了。
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虏济北王,王自杀,地入于汉,为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汉书·文帝纪》
这两处记载,又都是在记录一件事,那就是发生在文帝初年的济北王谋反事件。
汉文帝三年,大汉改制,由太尉灌婴就任丞相一职,并去除太尉官职,太尉一切职权均属丞相府执掌,由此丞相灌婴之权力堪为大汉历代丞相之首。
同年,北境匈奴大举犯境,汉庭遂以丞相灌婴领兵八万五千骑北击匈奴,不久匈奴便退走了。
依然还是同年,齐地济北王刘兴居趁灌婴领军北进之际,公然反汉。于是,汉文帝为了制衡灌婴,遂令丞相灌婴回军长安,并重新以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令其率四将所统十万军东征济北王,很快,陈武便击灭济北军,活捉济北王,由此,济北国遂灭,为汉郡。
然后,关于陈武的最后,在史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
后元年,侯武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由上,汉文帝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3年,陈武病逝,而此时距离刘邦建国已经足足过去了将近四十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陈武此人究竟是何等的寿长。
对了,笔者还要插一条关于陈武的其它记载: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後且拥兵阻戹,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史记·律书》
在这里,文帝年间,大将军陈武居然在与皇帝商议,可否派军远征四夷,尤其是南越和朝鲜,并以其都是先秦的臣属为理由。虽然此事为文帝否决了,但,于此我们也就能看出陈武此人的气魄和雄心了。
总的来说,陈武此人身上的谜团,实在太多太多了。从个人独立势力突然转投项梁,而后再追随项羽打赢巨鹿之战灭秦之后,却又是转投刘邦反楚,接着在封侯后却不甘心做一富家翁,又和陈豨反汉,不成后又归汉,接着又率领汉军远征杀敌,以大将军的身份迎接汉文帝,并辅佐汉文帝征战四方。
可以说,陈武的一生,确实是精彩。
当然,他的儿子也不消停,汉文帝六年的淮南王谋反之事,他的儿子因为参与此事,遂被废,削去了爵位。
但是陈武其人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其死后,汉庭为其谥号,刚侯。
刚: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逸周书》
显然,从其谥号中,我们就能大概看出汉庭对于陈武的定义了,足够勇武,有名将之风,然,却是存有大过,所以,也就只能是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