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端午古词,品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吃粽子外,还有浴兰汤、饮菖蒲酒、插艾草、赛龙舟等习俗,你知道这些习俗的寓意吗?让我们从下面几首词中一睹古代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盛况,领略中华民俗的魅力!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碧纨: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女子的发髻。

品读

全词描写了妇女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微微出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妇女们梳洗后的带有香粉胭脂的水流入河中,整条河闻起来仿佛都香了。

她们将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天气已热,妇女们即使穿着“碧纨”做成的衣服,也会微微出汗。“透”字用得贴切,将“碧纨”的轻薄写了出来。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词中“流香涨腻满晴川”,可见浴兰汤的人数之多。

下片写端午节的另外两个习俗——五彩线、戴符。“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辟邪驱鬼,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这习俗自汉代时已流传到各地,《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如香囊等,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使女孩们身体健康。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注释

妖艳:红艳似火。

垂垂:低垂貌。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尊:同“樽”,酒杯。

时一弄:不时地发出一两声鸣叫。

瞢忪(méng sōng):睡眼惺忪的样子。

惊破:打破。

品读

这词主要写五月端午节的风物人情。上片首先借榴花和绿杨写仲夏自然景象。“五月榴花妖艳烘”,词人用一“烘”字,形象展现了五月榴花盛开如燃烧之火的艳丽,充满了热烈的仲夏气息。写带雨绿杨“垂垂重”,则将五月垂杨开得茂盛时沉甸甸下垂的样子生动再现了出来。红榴绿柳,交相辉映,为夏季平添几分美丽。接着词人展现的便是五月端午的节日气氛了。家家户户都做粽子了,粽子用五色线缠扎,用镀金的盘子装着送上桌来。天气渐热了,绣着双凤的丝扇又成了人们不离手的常用物品了。

下片则写端午的节日活动。人们用兰汤沐浴,去秽洁身,以除不祥;共饮菖蒲酒,祛邪健体,以佑天年。接下来,词人写的是热闹的节日活动之后的一幕场景。树梢叶下,黄鹂声声,茜纱窗下,主人公酒后小憩。只见她睡眼蒙眬,因为清脆的黄鹂声惊醒了她的美梦。词作至此作结,主人公此时并无嗔怒之意,反而见一片悠闲自适之情。

全词写仲夏风光及端午风俗,充满着愉悦欢快的气氛。词作用语色彩斑斓,如“榴花”“金盘”“绿杨”等,这也正好与之相得益彰,是一首辞情相称的时令词。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渚(zhǔ):水中间的小洲。

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金碧楼: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

衔得:夺得。

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品读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上阕首句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的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间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碧艾:绿色的艾草。

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沅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这里指代屈原。

往事:过去的事情。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品读

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鬼怪,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爱国诗人屈原呢?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词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阕词人直抒情感,仍然运用对比手法,写追悼屈子之情思。“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或许已经忘记了端午节的由来。但屈原的“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月星辰终明而不灭,屈原的千古忠义与日星之光一样,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总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词人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词人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有余音不绝之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赏端午古词,品端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