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有除掉诸葛亮,是否可以证明刘备虚伪,伐吴只是为了荆州?

关羽张飞去世后,三国整体动荡到达了顶峰,三足鼎立局势出现倾斜,魏国势大趋势明显,蜀吴逐渐走下坡,刘备性格中存在一种致命的缺陷就是懦弱胆小且小肚鸡肠,蜀国国力下降,恐慌心态逐渐增多,后继无人敢再加上多年征战折损兵将,也加速了刘备的死亡速度,话说诸葛亮为什么没死,不是没死是被掐住命脉生不如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退路都想好了结果被刘备中途以大义和托孤生生打断,刘备的意思是哥几个要死一起死,关张已去,我也命不久矣,你也别想跑。

榨干最后劳动力好好来陪我们吧,扶阿斗是真的劳心劳力,挖心挖肝啊,生不如死也基本上就是如此了,所以并不是不杀他而是软刀子诛心,慢进慢出,生生磨死,所以三国中诸葛亮之死一直是后人觉得遗憾的地方也就在于此,以诸葛亮的学识和能力长命百岁何其容易,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实属可惜。其次,正因为实行亲吴战略,刘备才能有那样的成就,被吴国背刺其实也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吴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是南郡。

而刘备不愿意把南郡让给吴国,那么两者大战是必然的,诸葛亮主张的联吴战略帮刘备打赢了赤壁之战,又直接间接获得了荆州益州,最后到伐吴前,14年间刘备从新野客将变成割据一大州,握有百万疆域的帝王,整体上联吴战略是赚的,不是亏的,刘备不是那种会滥杀无辜的人,一生错杀的人只有一个刘封。刘封之死也是诸葛亮为了以后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让刘备杀的,而不是刘备的本意,毕竟刘封跟随刘备征战多年,还誓死和叛臣孟达抗争,最后诸葛亮因为忌惮刘封在刘备百年之后影响他的托孤地位就唆使刘备杀了刘封。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诸葛亮是故意害了关羽和张飞的,而在接二连三损失大将和智囊之后,刘备手中已经快要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个时候怎么会冒着扰乱军心的危险对诸葛亮动手呢?刘备毕竟有帝王之心,想要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帝王心术没有亲情,更何况是异姓兄弟呢。亲吴是刘备败走新野后不得已而为之,是当时形势所趋,所以诸葛亮并非一味亲吴,只是按着隆中对的大方向去推进而已,其次关张2人之死与诸葛亮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刘皇叔也怪不得诸葛亮头上,杀更谈不上,刘备攻打东吴主要还是受关羽之死的刺激,加之认为彼时蜀国兵力明显强于吴,遂起兵70+为二弟报仇,实则个人认为也想借机夺回荆州,吞并东吴,形成南北对峙之势,虽和联吴拒曹的战略违背,但估计是刘备在蜀中没事干了吧。

吴国盯着荆州不是一两天了,这要换谁守,只要有机会,吴国肯定会夺回去的,就算你没看完三国,你从人性角度出发,你如果是孙权,刘备借荆州,占了益州,仗着兵强马壮,不还,你会怎么办?难道你不会一直惦记荆州,找准机会抢夺。关羽是大意失荆州,他自负孤傲,哥哥初当皇帝,他自己也骄傲起来了,把兵全部派去攻打樊城,最后落了个败走麦城。其实这件事非要找一个背锅,应该是刘备。能阻止关羽攻打樊城只有刘备,关羽攻打樊城,非常大的可能性,是经过刘备的同意了的,当时,蜀国的朝廷官员分荆州派和益州派,关羽、张飞、诸葛亮均属于荆州派里的中流砥柱,而刘备发家靠的也是荆州派人士。

当时刘备刚刚取得益州不久,人心不稳,本来关张二人的去世已经对荆州派造成了沉痛的打击,如果这时刘备再将诸葛亮杀了,那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蜀汉朝廷必然会两派失衡,人心不稳这个矛盾将会被激发,分崩离析也是必然的。以李严、法正、黄权等为首的益州派,会不会再继续效忠于刘备的蜀汉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当时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诸葛亮都不能杀,真实的情况是两人被杀有个人性格原因,也有时局因素,关羽为何要北伐?真实情况是为了策应刘备攻取汉中,蜀国兵力有限,如果全力攻打汉中,魏国很容易有所防备,于是刘备玩了个声东击西,迷惑了曹操。

然而关羽太自负,以为可以同时应付吴国不足为虑,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至于张飞被杀,很偶然,很悲催,蜀汉再折一员大将,说到诸葛亮,他没有料到关羽的做法,可到底是人不是仙,至于刘备伐吴,已经尽了劝谏的责任,还能苛求什么呢?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执意要攻打东吴,后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惨重,没有弃用诸葛亮,只是意气用事,动了蜀国根基,悔不当初,后面白帝城托孤,刘备还是非常看重诸葛亮的,能辅助刘禅就辅助,不能辅助,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在刘备心中地位可见非凡垍頭條萊。无论谁杀人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何况是杀一个有功之臣,若因为私心或无正当理由杀了,按当时的情况蜀汉的人心会变,蜀汉必败.关羽之死于诸葛亮也就一点点间接关系,可以忽悠不记,张飞之死和诸葛亮没关系,没有诸葛亮就没有现在的刘备,所以刘备于情于理都不能杀诸葛亮。

关羽守荆州的诸葛亮再三叮嘱要联吴抗曹,不可主动进攻曹军,方可确保荆州不失,可是关羽根本没听才导致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蜀国也是从此走向了下坡路,而且张飞也是在替关羽报仇的时候被手下所害,当然了,张飞之死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鞭笞小卒所致。所以,我实在不明白关羽张飞被害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就算诸葛孔明再神机妙算,能算到这样的结果吗?还有什么叫亲吴派,三国鼎立,实力为魏第一,吴第二,蜀第三,蜀国最弱,蜀吴当然要联合起来才能确保不会被魏国所灭,这叫战略连吴,维持三国鼎立局面的动态平衡,这是唯一确保蜀国不会被灭亡的上上策。

刘备的失败是注定的,可惜孔明精明一世也未曾料此结局,刘备当年桃园结义的目标是复兴汉室,而其后居然将桃园结义的"义"字凌驾于"复兴汉室"之上了,所以酿此败局,东征只为关张复仇,所以兴师于感情用事。诸葛亮之所以辅刘备而不辅东吴甚至曹魏,其实是怀着士大夫报国(大汉)的决心而选定这个有着大汉皇室血统的枭雄,本是想借着他的血统实现报国梦想,但毕竟刘备父子俩,其实二阿斗,可惜了诸葛亮的毕生才智。幸亏他诸葛亮没去,他要是去了还输的话,正好打了现在一群吹诸葛亮的脸。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我一直以为诸葛亮的才能被过分夸大了,他只不过是个稍有才能,人品不错的谋士而已,千百年来和关羽一样被影响深远的小说神话了,从能力,信任度,威望来说,真的没有比诸葛更适合镇守大本营和搞后勤的人。刘备河北人,汉族骑兵的摇篮,总体而言刘备军事水平可能高于诸葛亮,特别是在北方的地形上打,但夷陵那就比较难发挥了,刘备拿下四川和汉中以后就不这么想了,还是想柿子挑软的捏,跟江东又闹了太多的不愉快,所以,打东吴基本上就完全放弃了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所以,没办法,诸葛亮怎么能留在身边用呢,两个人都尴尬,当时刘备坐稳益州士气正旺。站人和优势,曹丕称帝后一系列烂事导致即使刘备打下吴国,魏国可能才刚缓过神,这是天时,奈何还是输了,蜀国有两次一统天下大势的时机,一是关羽那次,再就是夷陵,可惜都失败了。

确实,诸葛亮一直被刘备当成萧何用的,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实在没办法了,才去又当刘邦又当萧何的,况且夷陵战败之前蜀汉军也算军容鼎盛、将星云集,前线应该不缺将军和参谋的,诸葛亮在后方作用更大,还有一点,作为亲吴派,诸葛亮需要在突发状况进行战略转向,刘备战败后诸葛亮再出面才有可能,关羽搞得动作太大了,曹操都要迁都了,孙权这个弱鸡自然瑟瑟发抖,只能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了。合肥虽然好,但对于江南来讲,还是荆襄战略意义更大一些,本来关羽是东吴用来抵御曹操的盾牌,现在已经是不亚于东吴的军事力量了,诸葛隆中对的关键在荆州,所以刘备进取益州时,诸葛亮留在了荆州,没有随行,这次刘备若打算夺回荆州,不带诸葛亮还是有讨论余地的,毕竟,如果计划得成,难道留张飞守荆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备没有除掉诸葛亮,是否可以证明刘备虚伪,伐吴只是为了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