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共讀共好讀書會9/50-餐巾紙的背後

書名:餐巾紙的背後  THE BACK OF THE NAPKIN: Solving Problems and Selling Your Ideas with Pictures

作者:丹·羅姆  Dan Roam

分享人:Esther

市面上很多視覺呈現的書,教我們怎麼去畫畫,而關於“視覺化思考”我想最為經典的是課上David老師有推薦過一本。剛好也呼應上週新書,回顧他的第一本,也許也是很多人的視覺思考者入門書——餐巾紙的背後。

這本書“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解決問題+說服老闆和客戶”,作者對於視覺化思考的定義:”是應用我們的天賦的視力——臉上的眼睛加上心中的眼睛——來澄清模糊隱晦的觀念,以迅速直覺的途徑產生創意,以簡潔的方式加以呈現。” 要闡明這個概念,本書的結構很簡單,內容非常清晰,配合以有趣的案例和圖示,很容易讀,教大家如何探索點子、發展創意、然後把它賣出去。同時,我覺得也是一本可以隨時隨地拿起來再推敲學習的書本,無論那一塊卡殼了,就可以再細讀那一章節。

本次分享的四塊內容

這個的中心圖引用最後的總結,視覺化思考好比一把萬能的瑞士軍刀,備有各式刀具應對各種疑難雜支,並且解決的過程都有簡單的規則可循。同時,也是書中介紹的3個基本工具,4個思考過程,5個架構問題,6種觀察和呈現的方式。

三個基本工具

學視覺很方便很簡單,只需要三個基本工具,就是“眼睛”、“內心的眼睛”、“手眼併用”,也就是說視覺化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性選擇。

視覺思考的功力大多不在筆下,而在是否是否有觀察的能力,源於我們“看”的本領。醒來睜開眼睛就在看,看到了那麼多的資訊,都“看見”了麼?

鍛鍊眼力的方法

1)收集資訊;2)把東西攤開,可以看個清楚 ;3)建立基本座標系統;4)視覺分類。

把東西攤開,盤點手上的資訊,就像我們在視覺課堂上練習,會把所有想到的東西先用便簽紙寫下/畫出,然後再看這些東西,可能怎麼分類、構成了什麼、用什麼表達。

基本座標系統後面會提到五個架構和六六對表法。

四個思考過程

這四個思考過程,它並不是一個直線思考的過程步驟,看是我們收集資訊,然後觀察,觀察是一個篩選歸類找規律的過程,從看到觀察,我們也許會回頭看,是否有信息要過濾掉?是否有遺失的資訊。

有的問題在看過或觀察之後,答案就會迎刃而解,但大部分的問題需要進入設想,甚至還有展示。“設想”就是看見沒有的東西,對資訊進行“操控”。打比方,我們可以把圖形重組以便顯示的更清楚?把團案做些調整,讓原本看不到的東西顯現原來的樣子?這些東西之前,有什麼聯繫的框架?利用這個框架,作為其他東西的平台。

這樣展示起來就方便了,利用這些適當的框架,將我們的想法思考清楚地呈現。

上過視覺的同學對此都不陌生了,書上對於每個步驟可以怎麼思考怎麼行動,都有相應的指引。

五個架構問題


SQVID

這是比較有趣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會不自覺的覺得我已經“看到”它了,我就畫出來好啦。但原來,我們的思考面向可以更豐富。書中提供SQVID的構架問題供我們學習。

對立面的思考,讓我們從一端走向另一端,打比方,想法還是做法,像我們在做項目的時候,呈現的甘特圖它包含了想法和做法,豎著是依序採取的步驟,旁邊的長條圖表示所花費的時間,很多項目中都會用到甘特圖,是因為它清晰呈現的是“如何到”。

做法跟思維導圖很像,選定題材後在中心畫圈取名,建立SQVID,然後填上相應的圖案。

這個方法我們可以考慮到大小、形狀、時間、空間和改變等因素,要是幫助我們用內心的眼睛看到更多不同面向和架構,用這樣重複的方式進行,折射出我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六種觀察和呈現方式

六種觀察和呈現方法(六六對照表)其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4W2H,“對於任何一個“看”法都有一個對應的“秀”法,針對任何一種呈現方式,都有一個適合的起點作為視覺框架。”

視覺呈現具有挑戰的是,我看到了事物、我也會畫,但我如何將他們組合呈現。這裏提供了很好的視覺思考框架,當我們遇到關於“誰/是什麼”,就可以用線條圖去展示啦!

六六對應表

結合前面介紹的SQVID,兩個利器結合,沒有搞不定的視覺呈現呢。

六六與SQVID結合

本書就每一個W或H,都有提供更多的圖表和案例,幫助大家理解;另外最後一章節是如何賣點子。

視覺化並不是那麼難,它是有跡可循,用這些工具和思考方式,進行訓練。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思共讀共好讀書會9/50-餐巾紙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