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霄)

《沉默的大多数?媒介接触、社会网络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读后感

研究的问题:相比十多年前的中国城市居民,中国农村居民媒介接触及其使用也发生了巨变。在遭受环境危害后,中国农村居民是否还是“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不是,那是否因为更多地接触各类媒介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在环境利益受损时不再沉默。

研究意义:尽管有不少媒介使用(接触)与公共事务参与行为的文献,但是有关媒介接触和环境抗争行为的文献比较缺乏,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文献更多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缺乏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其次是多数对环境抗争的文献主要采用整体性或者过程性的视角分析媒介在环境抗争中的作用,缺乏从个体层次了解新、旧(传统)媒介使用及其信任度和环境抗争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个体环境抗争的媒介影响因素缺乏量化的分析。尽管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在个体的环境抗争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上是否也表现出同样的行动逻辑,抑或媒介使用和社会网络共同作用对环境抗争产生影响,有待实证分析

提出假设:1.媒介接触强度越高,农村居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2.对媒介的信任度高,他们就越有可能参加环境抗争。

                   3.不同水平的社会网络联系对环境抗争有着积极影响。

(作者将媒介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传统媒介指以电视、报纸、广播,内容主要是单向流动的讯息,有较为严格的“把关人”;新媒介指基于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媒介,内容是双向的,甚至多向流动的讯息,“把关人”的角色弱化。不同水平的网络分为横向和垂直,横向社会网络,是具有相同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人连接在一起;垂直社会网络,是将占有不同等级社会地位或权力的人联系在一起。)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作者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

变量选取:因变量:“过去3年中有过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行为”

                  自变量: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及社会网络。

                  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婚姻情况、家庭收入

统计结论:传统媒介度接触强的人更易发生环境抗争行为

                    新媒介信任度高的人更易发生环境抗争行为                     

                     横向和垂直社会网络对环境抗争的影响方向不一(横向为正,垂直为负),但无论是横向还是垂直社会网络都对环境抗争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关概念: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结构使得多数人在保护环境利益的问题上选择了沉默,称之为“沉默的大多数”

                 目前农村居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研究视角可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在宏观层次上,主要将环境抗争看作一个集体行为,关注环境抗争行动“何以可为”、“怎样为之”与“何以可能”。在解释框架上主要有三种,即“依法抗争”的解释框架、“选择性沉默”的解释框架及“依情理抗争”的解释框架。主要理论出发点有资源动员理论、社会运动组织理论、社会建构论和框架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将大众媒介看作一种环境运动和抗争中的资源形式,借助传媒资源,公众可以表达诉求、明确立场、传播运动和抗争经验等。从社会运动组织的角度出发,大众媒介可以使环境运动和抗争得到广泛关注,从而能争取到更多参与者,并且获得大众对运动与抗争理念的了解与认同。而从社会建构论出发,媒介不仅对公众舆论有建构性的定义作用,还可以对环境事件本身有建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环境运动与抗争的进程。框架理论通过环境运动案例分析不同媒介在环境运动中的行为和作用。)

               在环境抗争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中,冯仕政将环境抗争定义为个体行为,是“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危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包括国家机构、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等)做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15(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