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

    读完余华的小说《活着》一篇描写一个乡间老人一生的故事。我看到余华想通过这本书主人公福贵来跟读者讨论人活于世意思之所在。                                                                            讨论我读此的理解之前,我先复述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古希腊有位叫做薛西弗斯的人因为冒犯了神祇受到了惩罚,他被要求将一块巨石从山脚下推送到山顶,当他痛苦并缓慢的将巨石推到山顶时,因神灵的设定巨石必定会滚落回山底 ,他只得返回到山底重新推石上山。作为对他的惩罚,这个沉重且徒劳无功的运动会一直周而复始,如同古老的钟楼不止地运作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这故事细读的话着实让人瘆得慌,那现在我作一个假设,假设神灵们看到这景象也感到瘆得慌,所以一致决定减轻一点他的痛苦。神灵提供给他两个选择。神灵们想的很周到,他们想虽然他们看着瘆得慌但不代表薛西弗斯会不喜欢 。所以第一种选择就是如果他喜欢原来推石头的方式,他可以继续保有,神灵不会强迫他改变。第二种他仍旧要将石头推至山顶,不过这次石头不会滚回来,相反石头会滚落到下一座山的山底。也就是说他再也不用在同一座山的山底和山顶之间来回往复了,而是由一座山与一座山之间的转换来代替。石头的重量不会减轻,山也不会有尽头,但每座山都有各自独有的景色。即便这推巨石的过程依旧艰难,但薛西弗斯会为看到下一座山的景色而卖力,心中有了盼头,痛苦也就减轻很多。薛西弗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种,诸神觉察出不对,他们提供给他两个选择,就是要他在这之间抉择。显然薛西弗斯已经厌倦透了原有的方式,哪怕第二种选择再差劲他也会不假思索地选它。诸神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公正。他们给第一种选择附加了一条优惠:他们可以改变薛西弗斯的想法,让他喜欢上推石头,这样他就不会因推石头而感到痛苦了,相反还会感到快乐,原本是受苦却变成了享受,但还是在同一座山间来回。于是这样两个选择就显得公平了许多,但神灵无意中给薛西弗斯出了一个难题,也同样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无法解答,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却做出了他的选择。                                                              先谈一下我对这两个选择的理解,客观评判 这两种选择都毫无意义。不管你多么喜欢推石头,推石头这个无意义运动的本质不会改变。无论你推过多少座山,你在路上留下的痕迹也会被时间所磨平 ,而你脑中见过的景色也会因你的死亡而随之消逝。而薛西弗斯又不得不在这之间做出选择,搜索枯肠,我难以想出哪种选择才是合适的,但福贵给了我多少有些启发。                                                                福贵选择了第一种,这个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而这恰恰正是历代文人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之典范:对待苦难历来顺受。更不可理喻是他还喜欢上推石头,也就是喜欢上生命给予他的苦难。那这简直是愚民中的愚民了,已经愚不可及了。奇怪的是作品中的老年福贵完全看不出是个愚民。小说开头老年福贵是以一个乐观且豁达的形象出现,平淡而不失风趣地叙述将近一生的苦难。对比乡间其它的老人对回忆过往的苦难往往表现出木讷随后不知所措地草草敷衍过去,他们或许是不愿提起,或者记忆如同被摔碎的玻璃,七散八落,根本无从谈起 。他们都经历过时代的动乱,生活的困苦,他们也同样都默默承受了这一切,他们如同被神灵惩罚的薛西弗斯步履不停的推着巨石。但不同的福贵给出了解答,而其它的人带着迷题回归与泥土和雨水,交还给诸神。                                        我无法去评判福贵选择的对错,人生的意义之所在说到底是关于人的,我无法单纯的用对客观事物的影响作为衡量标准去评价。但我发自心底地敬佩他的作出的选择,喜爱他的生活中的态度。确实,当痛苦已经占据生命的全部,没人会因你抱怨,咒骂乃至放手而去责备你。但当有人去拥抱痛苦,投身于痛苦之中,那他一定比你更加喜爱生活,更渴望活着。                                                                        最后引述余华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