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感觉》读后感

《风格感觉》封面

好书,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是给人启发、让人思考,总是引人入胜手不释卷、读一遍再读一遍。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就是这样的书。

作者在引言中阐述了,“写作风格为什么重要”。风格确保作者清楚传达信息。作者这样说,“风格赢得信任。风格给世界增加美。”


“先成为好读者是成为好作者的起点。”这句话对孩子如何写好作文,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正如作者在第1章中所说的那样,“写作者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获得自己的技巧:在阅读中发现、欣赏,并对好作品进行逆向工程,破解它们好在何处。”

作者在这一章中,列举了一些好文章,并进行“逆向工程”,详细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是要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的概念,这远比一切戒条都重要。”

作者为我们推荐的写作风格是“古典风格”。那么古典风格是什么?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事实可被了解,但事实不等同于揭示它的语言;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作者在写下文字之前已然洞察事实,他也无须借写作之机来理清思想。古典风格的作者不需要论证,只需要呈现事实。这是因为只要视线不被遮蔽,读者便能在看到事实时认清它。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作者对读者视线的引导过程,用的是对话形式。”

“古典风格的作者必须模拟两种体验:向读者展示世界,并与其对话。”

在第2章后面部分,作者列出了一些“写作中的坏习惯”:

①滥用元话语和路标。

②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③用引号做自我辩解。

④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⑤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⑥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⑥避用人称代词“我”和“你”。

⑦误用被动语态。

上面列出的“写作坏习惯”,我都有,例如喜欢用模糊语言做缓冲(我以为是严谨,实际上呢,就像作者所说,“古典风格的作者相信读者的常识和宽容”——读者不会是较真的!)。

作者最后提醒我们,“要使自己的文章焕发生气,请记住这个禁令清单。不过更好的是记住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在于读者的对话中,作者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世界之中的某物。上面每条禁令都对应着一条歪路,使作者偏离这一方案。”

本章最后一段,我也值得我们思考:

“古典风格不是唯一的写作方法,但它是一种理想的写作方法,将作者从许多最坏的习惯中拉回来。它之所以特别有用,是因为它使写作这件不自然的事变成我们做起来最自然的两件事:说与看。


第3章“知识的诅咒”,标题下的一句话是:

“文章写得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呢看来是什么样子。”

反思我自己之前写的一些关于儿童阅读培养的文章,正是中了“知识的诅咒”,用了太多的抽象术语,例子太少等。

“知识的诅咒是阴险的,因为它不但掩盖了我们思考的内容,还掩盖了思考的形式。当对一件事务很了解时,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对它的思考有多么抽象。而我们也忘记了,那些过着他们自己生活的人,并没有经历过我们那种抽象化的特殊历程。”也就是说,“组块和功能固着让思维变抽象。”

如何摆脱知识的诅咒?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当心路上埋伏的那些特殊陷阱:术语、缩略词和技术名词的使用。

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把文章给自己看或者给别人看。

给自己看的话,最好是等到连自己都不熟悉文章内容的时候再看。

给别人看的话,把文章给目标受众看,看看他们是否能够看懂。


第4章,“思维网·句法树·词语串”,详细分析了如何避免写出引起歧义、错综复杂、令人费解的文章。这就是我们如何把立体的思想,转化为平面的句子,再通过线性的词语组合出文章来。

第5章,“连贯之弧”,作者主要阐述“如何确保读者抓住主题,领会论点,紧跟出场的事务,明白一个观点如何引出另一个观点。”这就是文章的结构、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第6章,“明辨对错”,详细介绍了语法、用词和标点的正确规则。

本文作者史蒂芬·平克是世界级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作家。

《心智探奇》、《思想本质》、《语言本能》、《白板》是他的语言与人性四部曲。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格感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