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论语别裁》|学而第一(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摘录: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摘录:真人和假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践行,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悦乎”而高兴了。这就是所讲的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习”,要随时随地的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摘录:寂寞的享受

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事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孔子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也没有去谋得权位。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摘录:谁来了解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呢?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这三句话连起来的意思,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的一句的“不亦乐乎”。

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清】陈眉公

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论语别裁》|学而第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