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心灵的眼睛,追求诗意的栖居——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之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教师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教育带来生命感动之后的本能倾吐,是教育思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喷发,因而更珍贵,更打动人心。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

今天阅读第八章——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说到“文学作品”,似乎特别高大上,我辈难以企及。然而放眼望去,身边同事、朋友们在个人公众号发的作品,大多都是随笔类的文学作品。自己偶尔落笔成文,也多属此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上升到“创作”的高度,至少对于我,还有万水千山。

近来越来越多地读到朋友们的美文,欣赏赞叹之余,不免沮丧——自己为什么就写不出了呢?

吴松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像我这样“写不出”“没啥可写”,往往是懒惰的一个借口而已——要么思想懒惰,要么身体懒惰。

这可真是戳到了痛处——多少次坐在电脑前,打开又关闭;多少次提起笔来,拿起又放下;更多的时候是根本坐不到桌前!我是思想和身体双重懒惰!于是愈发头脑空空,愈发肠枯词穷。

吴老师以丁立梅和张丽钧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写教育随笔、美文。这两位都是我所喜欢的作家教师。她们立足于教育者的立场所写的散文,感悟生命,思考生活,文笔优美洒脱,不拘一格,短小精悍,在感人至深之后寻求共鸣,抒情言志,启迪思想。但是张丽钧校长也说,写文章,靠得住的往往不是才能,而是坚持。她也会有“掏空了自己的感觉”,有“以为自己再也写不下去了”“生活似乎永在重复,感觉笔慢慢地钝了、锈了”的绝望。这时候,“写”就是最重要的。吴老师告诉我们,写起来,“不必纠结于章法,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才是写作关键,平稳叙述,娓娓道来就是最好的表达”。

1.对于所见所闻,尽力“还原”。把读者带进打动自己的那个生活现场。

2.固定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写,哪怕是挤牙膏似的,也得坚持积极的捕捉一丝丝灵感。

这一点对我最重要。就像现在参加“一起写吧”挑战300天的日更,每天唯一固定的动作就是必须去写,不知不觉间,“写”竟成了习惯。到今天,170多天之后,似乎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了!

3.对接讲话,丰厚内容与思想,把自己每天的“所思要讲”变成教育“美文”作品。

开始不是很明白这一点,读到彭荣辉老师的例子很受启发,“夕会故事”,多么美妙;“我讲给你听”,随意而亲切。课堂上的感动,上学路上所见,读来的故事,自己的经历等等,都可以赋予教育意义,变成一篇篇美文。这,不需要锦心绣口,只需要心灵的发现。

从现在起,努力睁开心灵的眼睛,追求“诗意的栖居”,不只为了写作,更为了生活,为了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睁开心灵的眼睛,追求诗意的栖居——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之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