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第一次观摩1V1督导

晚上晚了几分钟进入直播,听到受督的咨询师已经在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案例,听了一会儿,我发现自己听不进去,明明她在努力地传达案例细节,可我就是听不进去。然后点开她的描述,我也看不下去,看似非常具体,可就是觉得没有逻辑,感觉在看意识流小说。我这是怎么了?

点开看评论,发现大家都有同感。看着看着,我发现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她的讲述风格,语调、形态、个人形象等让我将其定义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风格。而这种风格是让我讨厌的。我看到了,说明我本身也有这种特质,被我排斥了,投射到她身上,所以我讨厌她。但是又很佩服她,正是她的自恋,她才有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分享自己的案例。真是又讨厌又让人敬佩。实话实说,坚持听她说话完全靠评论区源源不断地骂她。哈哈,虽然过分,但是真过瘾,因为我不用去否定自己。

终于到张海音老师说话了。张老师对咨询师的抱持态度真是让人赞叹。听张老师为她捕捉的几个盲点和分析,整个故事就逐渐清晰了起来,来访者的特质也展现了出来。当我听到张老师说咨询师会被来访者强烈的求助感而不自觉卷入时其实是会产生无力感的时候,我很受触动。这种卷入通常是因为咨询师感觉到了来访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很想帮助来访者平安渡过当下,但实际上卷入其中的自己是无力的,因为这样满足了来访者的依赖,反而激发不了来访者的内在动力。张老师还说到来访者的强烈求助和躺平姿态可能是存在矛盾心理的,一方面希望别人什么都帮她办好,一方面又觉得被别人安排好了一切无趣。她的躺平其实是在刺激咨询师,“来呀,还有什么招,都使出来吧”。我发现确实是这样,当我卷入关系中去帮助来访者的时候,我就有这种强迫自己的感觉,也有一种被来访者刺激的恼怒和羞耻感,不敢承认自己没招了,又很委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无力该怎么表达比较好呢?

通过这次观摩,我受益良多:咨询时长的设置,咨询伦理的边界,咨询过程中的反移情和觉察,面质等技巧的应用等等。

非常感激张老师最后的寄语:在咨询过程中保持觉察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理想的状态,现实中不存在,能事后觉察就很不错了。也记住了王老师的转译版本:当下是最好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第一次观摩1V1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