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之“孝”

《陈情表》感人至深,而其中最令人感动的便是李密对他祖母的一片孝心。


李密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他对祖母的孝顺已深入骨髓,“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正说明了他已经不是以践行“孝”这种美德而刻意去孝顺祖母,而是“对祖母孝顺”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每时每刻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孝顺祖母,虽不轰轰烈烈,但却历久弥新,而反观社会上的许多人,老人在世时对其不管不问,让老人在简陋的小屋中忍受寂寞,死后却不遗余力地砸钱办丧事,一板一眼地执行繁琐的而累人的仪式,甚至还要花钱雇人来号啕大哭。他们这么大费周章的目的无外乎只有一个:成为众人口中的“孝子”。可难道这种由金钱堆砌起的、如同表演一般的行为真的叫孝行吗?难道死后震天的唢呐声、假哭声真的比生前一句真切的问候更会让老人开心吗?我始终坚信李密这种朴实无华的关切和陪伴才是真正的孝行。

  虽然“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但它也未尝不可以用在功利性的目的上。《陈情表》中李密用“孝”作为筹码说服了汉武帝,让他同意自己暂时不做官,有人可能会认为他让圣洁的孝顺之心沾上了世俗功利的污点,可是他用“孝”达成目的后就不孝顺了吗?李密没有欺骗皇帝,他过去很孝顺,写了《陈情表》后也依旧很孝顺,对于刘氏来说,李密写没写这篇表她都不会感到任何变化,李密用“孝”说服皇帝,没有改变自己的孝心,却帮助自己达到了目的,何错之有?

  “孝”的社会意义同样重要。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将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他人对你的看法十分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社交圈,当周围的所有人对你都有误解,即使你没有错,根据鸟笼效应你会逐渐相信你真的错了。李密作为前朝旧臣,若一口答应去做官,那么由于“忠臣不侍二主”的道德观念,李密会被口诛笔伐,被推向道德的谷底,他的一生可能就因此而毁掉。而《国富论》说过:“人天生,并且永远,都是自私的。”人的物质需求永远放在精神追求前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们切身地体会到当朝的统治能给自己带来更幸福的人生,他们的抗拒之情就会自然少很多,谴责李密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李密之“孝”,即纯净又功利,虽非圣贤之道,却最适合为人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密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