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近这些日子时间比较紧张,好多感受不能及时写出来,过了就忘记了。零碎着写一点,告诉自己曾思考过。


来到新学校的出始,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结构、学校特色……简单一句话,实习。

我的实习任务没有固定师傅、没有固定班级,而是巡视所有的班,同时记录这些班级在上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说实话,刚开始我很排斥。首先,老师讲得好好的,我们在后门查,肯定会影响老师,甚至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之间会束缚老师的手脚,给老师套上枷锁,因为我上课的时候就不喜欢有老师突然出现在后面。其次,我巡视的是5、6年级,学生们大部分都能认真听讲,开小差、玩得孩子很少(除了坐的笔直,但神游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我这教龄不长,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的人查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虽然主要巡视,但也挺别扭的,而且还要填写表格,这更痛苦。所以刚来的一周,一到巡视时间,我就愁的脑仁疼。但是没办法,该做的还得做,硬着头皮上。

后来我才发现,巡课这个机会对我的教育生涯是很难得的。这个不同于听公开课这样学习老师的经验。我真正确定巡课对我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是在查作业的时候。

这三天我跟郝老师查了4—6年级的语文作业本,这才发现,班和班之间的差距是有的。有的班级,孩子们整体字写得漂亮,老师批改特别认真,每个错别字都找出来,同时用分数、等级等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面批阅学生的作业,可见老师对学生们是高标准、高要求。但也有的班级孩子字写得就没那么漂亮,批阅也不是很认真。所以从作业上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标准不同,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会有差距。之前代班,学校检查作业的时候我还会嫌麻烦,要收起来、排好、抱到办公室、完了还要再抱回来,而且同样的作业,每天都很认真地批阅,有什么可查的,但现在,我才发现,一样的作业,一样的时间,却呈现不一样的结果。从作业上我再回想之前的查课情形,忽然对好的课堂有了一点粗略的见解。

之前我只关注自己的课堂,总感觉还不错。但是经过半个多月的巡课和作业检查才发现,只有横向比较,才能体现出真正优秀的课堂,也会感觉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优秀的课堂。什么是好的课堂?在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再怎么变都要遵循一个本质,那就是“为了儿童”。好的教育、好的课堂,不是纯粹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学生两张皮,而是师生之间有交流的纽带,始终有一根线把师生连在一起,老师的话不仅要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更应该沁入学生的心里。好的课堂,不管是哪个学段,孩子们都要眼里有光,对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要有反应,或恍然大悟、或迷惑不解、或存有异议,而非让学生觉得与我无关。其实,师生之间要达到共鸣是挺难的,这就需要老师能切准学生的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所以,再上课,我会关注自己的热情,学生的激情,师生之间的共情。下午看到一篇文章《寻找课堂教学的“根”》,正好给我的想法提供一个充足的理论依据。


鉴于查作业、巡课的经验与体会,我想为“别人家的孩子”辩护。现在的孩子们总反驳家长“别跟我说别人家的,我就是我,要是觉得别人家的好,你就找别人家的孩子当孩子吧”,这是现在家长尽量避免的话,也是我从小到大反驳我妈的话,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纵观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这个没错,但不能井底之蛙,还要结合“别人家的”,只有横向比较,了解别人家的,才能知道自己的短处,才能针对性地进步,不然再怎么努力也是闭门造车。对于老师,可以多听领导谈谈别人的班级,自己看看别的老师班的优势,对于孩子,可以跟他聊聊别人家的孩子哪里优秀。


还有一个让我震撼心神的现象,那就是“细节”。黑板上贴着这么一句话“极度认真可以创造奇迹”,这不仅仅是一句标语,而是每件事都遵循这句话,并且落到实处。

一次课间时间,音乐突然不合时宜地响起来了,吓得同事赶紧跑到大队部处理,紧跟着赵主任也下来了,第一句话就是说“刘主任问音乐怎么了?”我当时还很疑惑,一个音乐都可以惊动刘主任过问吗?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呢?

由于疫情,孩子们离、返校都需要分散开,于是有了下面的文件。

安排到每个老师的每处岗位

一句离、返校,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有条不紊、不出差错,背后是领导一整个下午坐在电脑跟前的构思,然后是各个部门的人员各司其职,坚守岗位。

课间结束进教室
吃饭队伍

这是学生上课间操、吃饭的出队、入队,48个班级就像48辆列车,有固定的轨道,固定的运行时间与运行顺序,不会相撞,不会出轨,能做到次序分明,互不影响。

单单以上三件事,我就觉得学校是注重细节的,也才有了极度认真下的“奇迹”。


这些日子,让我感触很多,之前的我总觉得好多事不需要那么“斤斤计较”,现在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我才发现自己的格局有多小。

对人有偏见,会导致我们不能对此人有准确的了解;

对事有偏见,会致使我们不能对此事有全面的看法。

有些不喜欢的事情,慢慢地竟会喜欢上。

有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会让我们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不要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比较的对象,而要把他作为进步的榜样。

“站”起来,从宏观方面了解整体,“蹲”下去,从细微之处改变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