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这么大,我却找不到说话的地方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网民的真实写照。

就在前两天,腾讯QQ十八岁了。不知不觉中,这个陪伴着我们成长的企鹅也迎来了它的“成人礼”。从聊天中的各种GGMM,到空间留言板里的跑堂回踩,QQ成为了我们大多数90后这一代“触网”的第一款社交产品。从此,聊天不仅仅是一件必须线下解决的事情,互联网让我们的社交需求在无限的空间中被满足。那时的我们近乎疯狂的在空间中更新各种动态,今天吃了什么早饭,明天去了哪里玩……那时候还没有“赞”,评论是互动的唯一方式。

之后的故事,就轮到微信登场了。身边的朋友们似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嫌弃QQ,理由五花八门:功能太复杂也好,设计太幼稚也好,似乎使用的社交平台也成为彰显自己青春叛逆的一个出口。微信的崛起带来了一次大型的“人口迁徙”,朋友们纷纷抛弃QQ开始使用微信。更新的空间动态也渐渐被一条条的朋友圈取代。对于多数人而言,只是换了个平台而已。既然大家都来了,那我也得跟着过来。毕竟咱用的是社交软件,没人怎么能行呢?那时候,情况还没有这么糟。朋友圈有了点赞的功能,轻轻一赞成为了好友间沟通情感的绝妙方式。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不是没有预兆。当一篇篇类似《我为什么不再发朋友圈》之类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时,这个“圈子”里发生的事情已经变了。朋友圈的内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在“好友市场”上流通,发的人在发之前要深思熟虑,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逼格,怎样才能证明我比别人过的好。看的人看了后满脸鄙夷,这货又在秀晒炫,这货咋low成这样。如此恶性循环,发圈的成本越来越高。更有甚者在发朋友圈前脑子里都快构筑出一个世界观了,到最后还是把编辑好的内容给删了,毕竟,万一这条内容收获的赞很少,那多难堪啊。

朋友圈如此,其他社交平台亦如是。互联网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给人一种窒息感,你在做什么之前都学会了深思熟虑,你觉得举步维艰,你觉得可能没有人会听懂你说的话。

这一切都是互联网的错吗?

也许不是,也许是我们自己把互联网的社交价值看得太重了。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着放下担子,单纯的在虚拟世界里,做一个生产者,做一个好内容的传递者。尽管世界再喧嚣,但好的内容终归是有人倾听的。在信息的海洋中航行,也必将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避风港。

而,正是这么一个地方。

很高兴认识你。Hello world.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这么大,我却找不到说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