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读书笔记20

乐府中的民歌

乐府诗是一种古代合乐的辞。广义地说,最古的如《诗经》、《九歌》,最近的如电影上唱的《渔光曲》、《木兰从军》歌等类,也都是乐府诗。不过乐府这个名称的产生,却是起始于汉代。

《汉书· 礼乐志》说:“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时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乐世》。”这里所说的乐府令,只是周、秦时代的乐官,并非后代的乐府官署。他所掌管的是那些郊庙朝会的贵族乐章,与民间的歌辞还没有发生关系。直到文、景之间,也不过礼官肄业而已。到了武帝时代,正式创立乐府官署,一面制作宗庙的乐章,一面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于是乐府诗便在文学史上发生了价值。

乐府的成分,约有两种。一为贵族文人所作的诗颂辞赋,一为民间的歌谣。如汉代有名的唐山夫人的《房中歌》、邹子、司马相如等的《郊祀歌》等是属于前者,《相和歌》、《清商曲》及《杂曲》是属于后者。《铙歌》(亦名《鼓吹》)其乐谱来自外国,原为军中之乐,但据现存之歌辞观之,大半为民间之歌谣,大约是以民歌合军乐者。惟《上之回》、《上陵》二篇,似为歌功颂德之作。或亦出自民间,未必为宫廷贵族高级文士所为。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不是那些文士们的诗颂歌辞,而是从民间采集起来的歌谣。因《房中歌》、《郊祀歌》一类的作品,虽是典雅富丽,却都是《诗经》、《楚辞》的模拟,庙堂文学的残骸。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许多短的小诗,如《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诗虽没有深厚的内容,但其音调和谐,文字活泼,却正是民歌的本色。这种民歌,一定是江南少男少女采莲时所唱的歌谣,一面工作,一面歌唱,我们可以体会到乡村妇女生活的逍遥快乐的情境。再如《公无渡河》、《枯鱼过河泣》等篇,也都是有情感有风趣的小诗。

在辞赋家的作品里,努力地在那里铺陈帝国的军威武功的时候,人民却正在那里痛恨战争,反对战争。如《战城南》一首,就把这种情绪,表现得非常深刻: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努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种描写,情境既是凄惨,心情亦极哀怨。遍地死尸,鸟啄兽食的景况,描成一幅荒凉恐怖的画面,诚为暴露战争罪恶最好的写实诗。再如古诗中的《十五从军征》一首,亦为此类诗中的杰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孰,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此篇虽未入乐府,然完全是民歌的风格。在文字的技巧上以及诗歌的形式上,较前者都进步多了。那一定是时代较晚的作品,或许经过文人的润饰也说不定。但其情绪内容,却真正是民众的社会的,决不是贵族文士的。

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到了八十岁的高年,回到家乡来,房屋破败不堪,成了鸟兽的巢穴,亲故凋零,一无所有,肚皮是饿了,于是采着野谷葵草煮着做羹饭,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怎能吃得下去呢?出门望着天边,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这种苦境是当日于万民众的心情,那种眼泪也是千万民众积蓄在心头的愤怒的血液。全篇没有一句一字反对战争,而无字无句不是反对战争,就在这里表现了文学的力量与作者的技巧。

《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眼,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贮积,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牛马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妪妓乐,列乎深堂。”这是当日王公贵族巨商地主们的淫佚生活的写真。有钱有势,过得多么舒服。但下层民众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拨剑东门去,舍中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盒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

白发的夫妻,幼小的孩子,家中穷得无饭无衣,不得不出门去谋生活。老妻舍不得离别,说出他家愿富贵我等实愿共昭糜的真情真爱的伤心话了。但为了孩子,还是不得不离别的。

妇病连年嫘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使我儿饥且寒。有过慎勿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妇病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当独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趣殿下堂,孤儿泪下如甫。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茨蔡。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丹,兄嫂难与久居。

——《孤儿行》

或写病妇的贫寒,或写孤儿的苦楚。这种身无衣食还要汲水收瓜看马烧饭的孤儿,正与当日富豪手下所豢养的那些奴婢的生活是一样的。他受不住压迫的痛苦,情愿死了,到父母的怀抱里去。

在这些文字里,呈现着一幅平民社会的生活图,提出了严重的社会家庭的实际问题。这种种现象,是那些膏田满野奴婢成群的豪富们所鄙视的,也是那些描写京殿游猎的辞赋作家们所不描写的,因此,我们更觉得这些作品的可贵了。沈德潜批评《孤儿行》说:“极琐碎,极古奥,断续无端,起落无迹。泪痕血点,结缀而成。”这话是极确切的。要有真正平民的感情与实际下层生活的体验,才能写出这种泪痕血点结缀而成的社会诗来。

在当代的民歌中,也有些是有黄、老以及神仙长生的思想,而歌诵着人生的理想的。这种诗歌,虽到了魏晋才大大地兴盛起来,但在汉代,这种思想已在萌芽了。在张衡、仲长统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已有发见,如乐府诗中的《善哉行》,便是这一类的作品: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经历名山,芝草翻翻。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自惜袖短,内手知寒。惭无灵辄,以报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于。亲交在门,饥不及飡。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何以忘忧,弹筝酒歌。淮南八公,要道不烦。参驾六龙,游戏云端。

《乐府古题要解》说:“此篇言人命不可保,当乐见亲友,且求长年术,与王乔、八公游也。”这一类的诗,大概是民间较有学识者所作,观其内容,已超出衣食物质生活的社会问题,而求其精神的满足与人生的意义与归宿,文字亦整齐美丽,音韵均佳,在文学的技巧上,已是很进步的了。

关于男女问题,民歌中也有许多佳作。如《有所思》云: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再如《上邪》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都是民间的恋歌。在质朴的文字里,迸裂着热烈的情感,比起那些修饰美丽的情诗,更要真实动人。“妃呼豨”、“上邪”,都是无意义的感叹辞,也正是民间的方言,在这种地方,恰好表现出民歌的本色。

我们如果把这些作品,同汉代的辞赋比较对照,任何人都可看出双方的明显的差别。一种是上层阶级的装饰品,带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和古典的气息。另一种是社会民生的表现,在质朴的文字里,蕴藏丰富的情感与真实的内容。有的描写战争,有的表现饥寒,有的歌咏孤儿病妇的悲哀,有的描写家庭男女问题的悲剧。这一切都有活跃的生命,有全民众呼喊的声音。而这些民歌无疑是更加可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读书笔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