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能被温柔相待一一观《一个都不能少》后感

       

图片发自App

        儿子问我会写影评否。然后等不及我回答,就下达了任务:立刻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写一篇影评。

      看得我泪流满面。现在眼睛还肿着。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上映当年赞誉很多,目前豆瓣评分也在7以上。但我当年却没进影院看过,后来也没动过看的念头。但剧情是知道的(各种报道评论信息铺天盖地,我躲不开)。13岁的农村女孩魏敏芝要为高老师代行使一个月的教师职责,保证学生一个都不少,就可得到村长许诺的50元报酬和高老师额外奖励的10元钱,期间因为一名学生张慧科入城打工,所以魏老师要进城把他找回来上学,找的过程,历经各种波折,结局是美好浪漫的。豆瓣上将此电影归入的类型也是"喜剧"。那,怎么会把我看肿了眼?难道是一部能让我笑到控制不住眼泪的喜剧?

      我可是一直没找到笑点。身体单薄的魏敏芝背着铺盖卷踉踉跄跄地跟在大步流星的村长后面走,可笑吗?她接受高老师的面试笨拙地唱歌跳舞,可笑吗?她被调皮狡诈的学生张慧科顶撞捉弄,可笑吗?她执拗地不让村长把城里体校老师相中的女学生带走,可笑吗?她自以为得计地带领学生去搬砖、与老板要工钱、逃票混车被半路推下车、走到天黑才进了城,可笑吗?她在城里找老乡、睡马路、吃别人的剩饭、被呼来斥去,面对记者提问神情呆板,可笑吗?不,一点都不可笑。看电影你才知,这些都是泪点。满屏泪点,却被冠以"喜剧"之型,也算是张艺谋式的荒诞了。

        确实,魏敏芝的言行令人觉得可笑。网上有评论说她"太没有礼貌"。这句评论会让张艺谋心花怒放。这正是他要塑造的魏敏芝。你认为魏敏芝没有礼貌,那你在影片里看到有礼貌的人了吗?魏敏芝的话语不多,每一句都是"直"的。"我不管"、"我不知道"、"你得给钱"、"你是台长不"-----内容是直的,口气也是直的。你看她在火车候车室追着好心人问电视台的事时,一根筋地,全然不讲究方法。对这种行为,我们此地人客气点说这叫"戳莽",不客气地称之为"愣"。

        魏敏芝的"愣"的根源是什么?教育的缺失。这也是张艺谋拍这片子的社会意义所在。当村长像小孩子吵嘴一样与魏敏芝对话,讨价还价用钱收买张慧科套问女学生的藏身处,他的神情与魏敏芝的神情如出一辙。当然,他比魏敏芝要多了由年龄而来的笃定。魏敏芝训责学生时、向砖厂老板要工钱时的强装的强硬,与砖厂老板喝斥学生不耐烦地掏钱时的态度如出一辙。只不过,他比她多了性别上的力量优势。当贫穷当道、温饱堪忧,谁能比谁更多地考虑恭谦礼让呢?

      人是受制于环境的产物。影片没有交待魏敏芝的家庭背景。但13岁只小学毕业的女孩子就敢独身出来挣50元钱,她的父母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而头发花白的高老师不得不请假时,能找到的代课老师只能是13岁的魏敏芝。村庄人员的流失危机昭然若揭。片中那个住在学校的为了不尿床而夜夜跑步的小女孩被体校相中要带走时,体校男老师问村长,和她的家长要说一声吗,村长说不用。这个简短的镜头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职责的缺失被展示得如此稀松平常而又惊心。村长问小女孩想进城不,女孩坚定地说想,瞒过魏敏芝坐在吉普车上的小女孩笑得没心没肺,对追车的魏敏芝没有丝毫同情,对自己的前路也没有丝毫恐惶。她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是这样横冲直撞来的,就像她开门去夜跑时没想过要与魏老师打声招呼,夜跑回来时也没想过要与同屋人道声晚安。魏敏芝和她是一样的,习惯了从小被忽视,忽视自己也忽视他人。

        片中表现乡村人有礼貌的镜头也是有的。就是魏敏芝去张慧科家里,张妈妈病卧在炕上,却俯身为她递过来一个搪瓷杯,说"喝水"。这是待客之礼。也是待师之礼吧。乡村人的质朴礼仪,张艺谋是通过一个病人表现出来的。是刻意的吗?

      张艺谋的电影是以"把中国人的伤疤揭开"而招致极端的毁与誉。在我看来,这部《一个都不能少》也是如此,展示的是中国落后贫困的山区面貌、儿童从小缺失的教育问题。不过,难道是因为他知道人们骨子里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角色,所以,揭开这个教育问题的伤疤看时,还要边看边戳点伤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你能被温柔相待一一观《一个都不能少》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