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汉唐的西进战略---河西五郡的意义
清晨的窗口传来了微风的气息,小武早已起了床、洗簌已毕,感觉很好,于是穿着整齐,在房间里来回溜达,一边想着今天的学习主题。从大纲上看,似乎是跟战争的经济性有关,但又说得十分模糊,有“国虽大、好战必亡”什么的。
小武正向窗外眺望的时候,忽觉屋内空气似有一丝微微的颤动。不问可知,八角已经进来了,小武连忙回头一瞧---果然,八角已经端坐在屋内书桌之旁的太师椅上,向自己捻髯微笑着。
小武连忙上前、给八角沏了一壶茉莉花新茶,一边笑着问道:“今天我到底是要学些什么?好像内容很虚啊?”
八角拿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同时嗅着茉莉花香,笑道:“你觉得虚么?但如果给你一个使用武力打击别国的机会,你会如何运用呢?”
趁小武正在思索如何回答时,八角看着桌上的一大堆参考资料,又笑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好像哪个国家都可以打,又似乎哪个国家都不该打,是不是?你心中有全局策略没有?”
小武想了想道:“首先,我要看看哪个国家跟我们有仇。”
八角哼了一声,笑道:“有仇就要打么?打不赢怎么办?”
小武又思索了一会儿,道:“不错,暂时打不赢的话恐怕还要忍一忍。此外还要看看、打哪个国家能够得到的好处最多。价值比较大的仗才有必要去打。”
八角捋须微笑,缓缓道:“听起来倒也不错---军事战略是应该从价值上来着手的。可是,很多打仗的好处一下子看不出来,坏处却很容易看到,那又怎么办?”
小武摇了摇头,老实道:“我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请指点……”
八角含笑道:“周边情况过于复杂之时,是不容易看清楚方向的。不过,想一想历史上中国虚弱的时候,往往会在哪里打仗?历史上中国强盛的时候,又是在哪里打仗?这些经验还是能给你一些参考的。”
小武想了想,道:“你是说---每个朝代、都有其核心的战略思路,是吗?”
八角吁出了一口气,欣慰道:“孺子可教也。”
似乎受到了鼓舞,小武开始侃侃道:“依我看来,当中国虚弱的时候,核心战略思路大都是着眼于近处的稳定,或者以势力收缩为主、或者忙着打内战。”
八角点头微笑道:“不错。那么在中国强盛的时候呢?”
小武眨眼道:“在强盛的时候,中国自然也会向外扩张。比如汉唐盛世那样,核心的战略思路是向着四面用兵扩张---这也并不奇怪。”
八角点了点头,却又问道:“盛世便向着四面用兵扩张?那这四个方向有主次之分吗?还是每个方向都一样?”
小武身躯一震,突然想起了参考材料里列出的《汉朝使者语录》,似乎那时候的汉人扩张是朝向着四面八方的,并无特别的指向。而且国与国间的仇怨之事也是很难说的,通常到达了哪里,就可能在哪里发生仇怨。
图表1汉朝使者边官名言辑录
于是小武答道:“汉朝是中国由‘小中国’扩张为‘大中国’的关键历史阶段,尤其是大扩张开始的汉武帝时期!但是看汉朝使者们的语录,汉武帝应该对东、南、西、北都很有想法---他先后灭了朝鲜、南越、滇国,还有攻打匈奴,就是明证。”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笑道:“最初时,汉武帝并不清楚‘小中国’以外的情况,故此向四面八方同时‘探索’式进攻,也是有的。但是当他已经清楚了解到外界的情况---如同以后的汉朝皇帝所知道的那样,汉廷主要会向哪个方向动武呢?”
小武身躯又是一震,半天才道:“这还真把我给问倒了,以前从未认真思想过这个问题。如今回想一下,我觉得汉朝和唐朝最大的武功成就---还是开拓西域。也就是说,向西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扩张方向。”
八角撇嘴嘿嘿笑道:“为什么是西面呢?不是北面?也不是东面?”
小武缓缓道:“仔细想来,中国的东、南、北三面,能够扩张的深度有限---这以前就说过了。如果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无论输赢,这些方向的仗比较容易打完;而且打仗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获得安全、安定而已,同时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八角点了点头,大笑道:“然而向西的战争,其实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打、或者不打---完全从利益上考量!所以,此时就给了汉人思考回旋的空间,群体性的战略思路就发挥了效用。”
“因此就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例子:汉唐两朝极端重视西域,除了渴望边功的武将之外,就连文人墨客也都目光向西(有无数边塞诗为证)。宋明两朝则相反。”
“宋朝主动放弃了河西草场于西夏,把战马养没了(骑兵名存实亡);明朝嘉靖帝则主动放弃了关西七卫(哈密、沙洲、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东左)来减少防卫负担。这在当时都体现了大多数官员和读书人的意见。”
图表2明嘉靖帝时期放弃的关西七卫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皱眉道:“不错。明朝嘉靖帝的决定果然是一个典型行为。明军退守到嘉峪关长城以内,不惜放弃了关外西北的大片土地---可见皇帝将西域视为麻烦、而不是利益。这肯定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决定,当时整个朝野的战略思路就是如此。”
“与此思路相反,在汉、唐之时,朝野早就建立起了另一种群体性的共识---向西域开疆拓土,反而可能是对汉人最为有利的。为此汉唐不惜经常出兵、干预西域局势,因为参与西部战争的得大于失。我这样说,对吗?”
八角点头笑道:“正是如此。正是在汉人通西域之后,有识之士才开始意识到这是‘张中华之肘腋、断大敌之右臂’之消长行为。”
小武嘿嘿笑道:“所以,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无以伦比,对吧?我知道甘肃中部张掖市的得名---正是‘“张”中华之肘“腋”、断匈奴之右臂’之意。”
八角捻髯道:“不错。然而河西走廊最初并非中原所有。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灭六国之后,中原都与河西走廊没有半点关系。可以说,若不是汉武帝时,中国打开了河西走廊,中国可能永远不知道西域是啥模样的。”
小武连连点头,叹道:“不错。若中国不能通西域的话,不但丝绸之路掌握在别人手里,甚至可能一直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广阔天地隔绝。即使中国传承千古,也脱不开井底之蛙的身份。”
八角捋须微笑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向西开拓才保证了中国的国土纵深。而能够实现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汉武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拥有了河西走廊。不然的话,我不认为中国这个古老文明还能够存活到今天---华夏文明90%的可能性就是如同巴比伦、埃及、古印度、古波斯那样早已被消灭了。”
小武惊讶道:“河西走廊的重要性竟然被你拔高到如此程度?”
见小武仍有犹豫,八角微笑道:“这个我们慢慢来说。但是首先,河西走廊是啥样的,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你知道吗?”
小武想起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便道:“汉朝设河西之地为四郡。从中原出发,有一条直路向西北走去,依顺序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地。如今那里都属于甘肃省,以前也叫做陇西、西凉等等。”
图表3河西走廊示意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笑了笑,点头捋须道:“不错,你还是知道一点的。而在历史上,这四个郡都有很多的别名,都应该记住。比如,武威也叫‘凉州’;张掖也叫‘甘州’;酒泉也叫‘肃州’、瓜州,或者金泉;敦煌也叫‘沙州’。”
小武恍然道:“原来甘肃的名字就是从甘州、肃州而来的。”
八角点头道:“再说到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最初建立的基地就是从瓜、沙二州开始,然后不断向西拓展的。”
小武明白道:“原来如此!对了,我记得也有些时候也提到河西五郡,那个说法又有何不同?到底河西是四郡、还是五郡呢?”
八角捋须笑道:“河西四郡和五郡的差别只是一个兰州。五郡的说法还要加上一个兰州---也叫‘金城’郡,最初乃是秦汉时的西北边关。如果中国以兰州为边界,那就将河西四郡排除在外了。”
“至于金城郡本身算不算河西一郡,也是可以探讨的。因为黄河从兰州城中穿过,故有人认为兰州在河西、也有人认为兰州在河东。其实两种看法都对。”
小武明白道:“原来如此。那么,汉朝完整的河西五郡就是:金城(兰州)、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瓜州、金泉)、敦煌(沙州)了。”
八角点头笑道:“不过,从中原向西出发走河西走廊的话,一般都从过了黄河开始起算。也就是从金城郡出发,再一路经过其它四郡,这样直到最后出玉门关、或者阳关为止,河西走廊就算是走完了。”
小武点了点头,道:“不错,不错。但难道西去就一定只有这条路吗?别无选择?说到这里,其实我心中一直有疑问---从蒙古大草原不也可以去西域吗?”
八角呵呵一笑,捋须道:“河西走廊,夹道南边是祁连山脉、北边是北山山脉,都是连绵千里而不绝,唐人称其地理为‘一片孤城万仞山’。而在这千万大山之中,也就只有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可以走过。”
“而若将视野再放大一些,夹在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三大高地之间的低谷缝隙,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缓冲区也就是这里。所以你不从这里走,又从哪里走?”
小武大为领悟,道:“要是从别的地方走,那就更加难得多了!难怪丝绸之路的主路必从这里通过!这其实是经济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