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 别人问什么都如实回答,对么?

很多新人,在刚入职场的时候,经常会被一些老同事,问及生活和工资之类的隐私,经验不足的职场菜鸟们,总是全盘托出,问什么,答什么。

可是,在职场中,不是所有的聊天,都是无害的,不是所有的隐私,都是可以泄露的。你不能太过于暴露自己,尤其是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更不能有问必答。

心不设防,会让人轻易进入你的内心,获取你的隐私,并在将来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用这些隐私伤害你。

在职场中,如何避免“查户口”式的聊天呢?

首先,需树立一个观念:要心有所防,心中始终牢记一点,不能问什么答什么,要有所防备。

但,光立观念是不行的。在公司里,和同事之间进行交谈,在所难免。

那么,如何才能既心有所留,又不影响正常的社交呢? 

1. 学会反问

要学会反问,不要总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自己要掌握对话的节奏。

比如

同事问你:“你房子买在哪里了?”

你回答:“还没买呢。”

他继续问:“那你赶紧买啊。”

你:“买不起啊。”

同事:“买不起也得买啊,爸妈出钱啊。”

你:“爸妈也没钱啊。”

同事:“你爸妈做什么的?”

你:“爸妈都是农民。”

同事:“那你,和你对象一起买房啊。”

你:“我对象,他家里也不富裕。”

同事:“你对象是干什么的啊?”

...

你相信么?按照这个节奏,他会把你所有的底都掏个干净,而且你还不自知。由于对方掌握了你很多的隐私,在今后的日子里,便可以轻易地利用这些隐私来攻击你的情绪。

如果你在对话的时候,意识到了他在窥探你的隐私,你有些不耐烦了,回他,“你怎么问这么多啊,调查户口啊。”

对方并一定会放过你,可能还会问:“没有啊,就随便聊聊嘛,你对象谈几年了啊?”

你看,事情并没有结束。

作为新人的你,如果言语过于激烈和生硬,容易让人疏远你。因此,可以通过反问来化解。

在同事抛出第一个问题之后,你就要开始反问。

同事:“你房子买在哪里了?”

你:“还没买呢。”

(注意:不要一上来就反问,而是在回答对方第一个问题后,紧接着,开始反问。)

你:“还没买呢,对了,哥,你房子买好了吧,买在了哪里。”

同事:“额……买好了,在东郊。”

你要继续问:“你们是全款买的还是贷款。”

同事:“额,是贷款。”

你:“那也不错了,对了,嫂子是做什么工作的,你们俩怎么认识的,嫂子是你第一个对象么?你们俩平常都干嘛,谁来带孩子?孩子报班了么?”

语气要温柔,问题要刁钻。年轻的问他对象,年纪大的问孩子教育,总之,对方哪里隐私,就问哪里。

这种语言的交锋很隐晦,如果心不设防,很容易掉进对方的“关心”询问中,并失去了所有的隐私。你只有反客为主,不断反问,才能避开对方的问题,进而让他在你这里讨不到半点好处。

2. 语意不明

在交谈中,一旦把话说死,自己便失去了周旋的余地,从而非常被动。

要学会语意不明,多用:好像,可能,不一定,应该,我也不大清楚,这类含糊其辞的话。

同事问你:“今天晚上,你空么?”

你:“不一定。”

同事:“怎么不一定了?”

你:“有个朋友说是,晚上要过来找我谈点事。”

(实际上,你并没有什么事,所以不能被其深究,此时,应该使用反问,询问他的目的。)

你:“有个朋友说是,晚上要过来找我谈点事。怎么了,哥,有什么事么?”

同事:“也没什么事,晚上不是有个客户临时要过来么,我家里有点事,一时半会走不开,本来想让你帮我去接一下的,既然你有事,我再想其他办法吧。”

这个时候,便是人情交易了,要是你觉得这个同事还不错,想帮他这个忙,便可以回,“没事,哥,我去接吧,我可以晚一点去找我朋友。”

如果,你认为这个同事不值得深交,只需回个‘哦’即可,说话不宜过长,越短越好,同时,也不要轻易给他推荐其他的办法。

其实你看,同事并不会一上来就说出自己的目的,他怕你直接拒绝,所以先问你空不空。

要是你说:空,那这个忙,就不好不帮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每次都说不确定的话,别人会觉得你不太实诚,所以,确定和不确定的语句要轮番使用,让人琢磨不透,这便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3. 转移话题

如果你对同事提出的话题,没有任何兴趣,那就转移话题吧。

同事:“你觉得小李这个人怎么样?”

(和反问一样,都是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后转移。)

你:“我觉得还行,对了,上周,我看了一个电影,还不错,新上映的,叫什么来着,你看过没有?”

同事:“新上映的,我想想,好像叫那个...对了,你别转移话题啊,我问你,小李,这个人怎么样?”

转移话题太过于生硬,被对方识破了。

如何才能让人,看不出你在转移话题呢?

和拍电影学习,电影在镜头切换的时候,经常会让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提前出现在上一个镜头的末尾处,通过这种技术处理(专业术语:Pre-lap),可以缓和不同镜头之间的冲撞感。

镜头切换一般使用声音来避免冲撞,对于转移话题来说,可以使用:动作。

还是刚才的对话。

同事:“你觉得小李这个人怎么样?”

你:“我觉得还行。”

话到这里:停住

紧接着,你可以掏出手机,快速地点一点,或者焦急地看看时间,再或者,整理整理包包,拿起水杯喝点水...去做一些动作。

一旦他被你的动作吸引,就可以开始新的换题。

如果他不达目的不罢休,你再怎么转移,他都能将你拉回来,那就只能换其他的方法,比如:反问和语义不明。

你:“我也不是很了解啊,怎么了,你对他有意思?”

同事:“我是男的,我对他有什么意思?这不是,前两天,我路过经理的办公室,听到他和经理之间的对话吗,我觉得,小李这个人,有点不简单。”

...

在背后评议其他同事,尤其还是在公司,并不是一件好事。可如果你实在躲不开,便只能听了,有时候,知道公司内部的一些信息,有助于你在关键的时候做一些决定。

但切记:不要说同事的坏话。

4. 弱化事实

事实和谎言皆是人为而设,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而,在事实和谎言之间,存在一种连续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分寸,余地,空间,灰度等等

语言可以表达事实,也可以弱化事实。

比如:

“你吃饱了么?”

“我吃饱了么。”

吃饱了就是一个事实。

但经常有人会说,我吃了八分饱,七分饱,甚至五分饱,这都是对事实的弱化。

我吃了七分饱,如果你想接着请我吃东西,我会看这个东西是不是我喜欢的。

不喜欢的,那我就,“不吃了,已经有七分饱了,再吃,我就撑着了。”

是喜欢的,那我就,“我才吃了七分饱,还可以再吃点,没关系的。”

语言承载的功能很多,表达事实只是其中之一。

主管问你,“上午交给你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注意:主管要求你的是明天交。)

这个时候,你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如果你完全表达事实,“主管,我做好了。”

主管心里想:这小子不错啊,速度很快。他很满意,紧接着给你布置了新的任务。

如果你弱化事实,你回他:“还没做好,但是,我现在有一些思路了,正在搜集资料。”

主管依然很开心:不错,有思路就好。

说完,他便离开了。

你做好了,是事实。你做了一些,这便是弱化事实。

当然,主管也明白这个道理,给你布置的任务,你后天交他也来得及,但他要弱化这个事实,让你明天交,从而给自己留出一些余地。

弱化事实,本质上就是折中,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但是,如果你弱化事实的程度太高,比如,达到了100%,那事情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谎言。

谎言的效果极好,可以让事情变得非常顺利,但它的副作用,也极大。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价值观:撒谎是不对的,是不道德的

如果你认定自己的话属于谎言,哪怕它只弱化了百分之10,比如,老板交代的事,你已经做好了,但对你而言,回答他做了大部分,也算作是谎言的话,弱化事实很容易割裂你的值观体系,从而让你的情绪不稳定。

比如在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当面对警察询问的时候,余欢水谎称是自己朋友开的车。

他不仅弱化了事实,还完全扭曲了事实。

这种谎言所造成的连带后果极大,一下子将余欢水的价值体系割裂成了两半,他无法调和这种矛盾:人不能撒谎,但自己已经撒了一个违背道德和法律、并造成巨大后果的谎言。

他无法重塑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而产生紊乱。

如果想避免这种副作用出现,可以注意两点。

过去已经发生的,是既定事实,可以适当弱化,但最好不要超过60%,如果你弱化的程度过高,变成谎言的趋势以及产生副作用的几率就会越大。

未来将要发生的,是可能事实,可以任意弱化,甚至达到100%都没有关系。因为,未来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可以存在多种可能。

某云曾说过,“未来房子不值钱,会是白菜价。”

你仔细想想这句话,这不就是吹牛么,撒谎么,房子再怎么便宜,怎么也不可能是白菜价。

而你一旦较真起来,对方也会有所解释,“我说的其实就是一个比喻,未来的房子不值钱,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值钱。”

某云的价值观体系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已经不可能,被一句弱化(强化)事实的话所撼动。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在自身价值观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慎用这个技巧。

5. 倾听情绪

由于多年的学校生活,很多人会养成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听别人说话,只听内容,而忽视了情绪。

因此,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眼神、以及语气,倾听他语言背后的情绪。

当一个人愤怒时,声音会比较大。

当一个人难过时,声音会比较小。

当一个人烦躁时,语速会比较快。

要学会不断地总结,不同人、不同情绪的语言特点。

知道了对方的情绪,便能知晓对方说话的目的。

同事问:“你的报表,交给老板了么?”

(对方的语速比较快,声音也比往常较大。你意识到了对方言语中的烦躁和焦虑,而这些情绪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老板,所以,便没有必要,回答交还是没交。)

你问他,“怎么,老板刚才催你了么?”

同事:“没,我刚才交给老板,老板给我提了一大堆问题,早知道,我晚点交给他。”

你识别了对方的情绪,因此掌握了主动。

6. 言语沉默

如果你不想反问,不想撒谎,那就保持沉默吧。

注意:言语沉默,表情不要沉默。

如果两者都沉默,别人就会觉得你太过于高冷。言语上沉默,表情上是微笑的,这会给别人营造出一种矛盾、不合逻辑的感觉。

别人摸不透你,就不会轻易地给你定性,比方说同事问你,“你这个月工资多少?”

你微微一笑,并没有回答。对方便会觉得不大对,进而会怀疑自己:自己是不是问的太隐私了?

如果识趣的人,就会到此结束,可不识趣的怎么办,他不会放过你,一直追问。

同事:“你笑什么啊?”

你:“没什么?”

同事:“对了,你工资多少啊?”

你不想和他纠缠,可以反问他别的什么事情。

如果他还在继续追问,那就用语言表达你的沉默,回他,“保密。”

沉默或者用语言表达沉默,有时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依然是刚才的问题,不管你如何转移话题,或者保密,对方还是不依不饶。这个时候,如果你能识破对方的目的,就好办了,“你这个月奖金是不是比上一次少啊?”

同事很吃惊:“怎么,你也是么?”

原来,他只是想通过你的工资来验证一下:是不是所有人奖金都少了!

直接识破对方的目的,需要在情绪观察和洞察人性方面有极高的造诣,非一日之功。如果没办法直接识破,上面的几个技巧,比如反问、语义不明等都可以帮你间接做到。

在公司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事,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够在职场上,保护自己免受情绪的伤害。

▍试着在职场和生活中,使用这些小技巧,避免查户口式的询问吧!


更多内容,关注公重号,职场情绪管理(留一方天地,守护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 | 别人问什么都如实回答,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