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38天,14.38知其不可而为之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38天

原文阅读: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讲解: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硬要去做的人吗?”

启发思考: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你很可能听过。但你或许不知道,这句对孔子的评价是出自一个守城门小吏之口。石门是鲁国都城的外门,晨门就是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前边学过“仪封人请见”,那个卫国的边境小官见孔子后,说出了一番震惊千古的话,“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意思是说,孔子是上天派来警示世人、教化民众的,天下将以孔子为标杆。这次,子路遇到的这位石门守城人也不简单,他一语中的地给予了孔子如此深刻精准的评价。这也说明,虽然孔子在各国碰壁,不得行其道,但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已广为人知。

        弟子把这个小对话录入本门经典,自然是认为它说中了孔门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几乎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人生。很容易让人想到加缪解读的西西弗的故事。

        西西弗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角色,犯错被神惩罚,每天推一块大石头上山,推到山顶,石头滚落下来,西西弗就从山脚下再往上推。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止境。加缪认为,西西弗明明对命运无能为力,还偏要在每一天都认认真真地反抗命运,用勇气在每一天的徒劳和失败中体验幸福。加缪对西西弗的解读时,强调的是人生处境的“荒谬”,虽然这种荒谬无法消除,但人要做的就是努力生活,就是给荒谬的世界赋予意义。尽管加缪与孔子相隔千年时空,但加缪所解读的西西弗的精神或许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

          走出西西弗的神话故事,再回到孔子的真实生活。我们知道,孔子赞同大道不能施行时可以避世隐居,但他自己却并没有遵行。他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不仅仅是要对抗无奈的现实,更是因为胸怀豁达、心境高远,由于自认肩负着历史道义与责任者。《论语·子罕篇》里记载,孔子在匡遭拘禁时,曾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在孔子看来,无论现实有多么不合人意,人生在世,总要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身处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的时代,他以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竭尽全力去弘扬自己的道,影响更多的人,期望能够改造社会。他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一切努力在当时都没有效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至于结果如何,则尽人事,听天命。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之为孔子、儒家不同于道家的一个根本点。貌似无奈无用的选择,其中体现的却是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是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这些是孔子留在在中国文化中的可贵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孟子有一句话,叫做“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说,只要认准了正确的路,哪怕千万人阻拦,我也毫无畏惧地走上去,知其不可而为之。

          司马迁也是崇尚“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人情世故观察得很透彻,也很有道家风格,但他自己做事却践行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汉武帝痛恨李陵投降无比愤怒的情况下,他是唯一站出来替李陵说话的,且最后承受了宫刑。

        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有的人讲趋利避害,有的人讲志向坚定。讲志向的人往往会做出“知其不可而为之”选择,即使被现实严酷打击,还是有天命在我的豪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不论世界如何变化,身处何种逆境,人们总是要怀有希望,坚持理想,锲而不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38天,14.38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