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09:让关键词成为思考和写作的触发器

“人们选择笔记关键词的方式能够体现他们是以档案管理员的思维还是以写作者的思维进行思考的。当需要考虑将笔记存储到哪里,或如何提取之前的笔记时,档案管理员会问:‘哪个关键词最合适?’而写作者会问:‘如果以后我已经忘记它了,我会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这条笔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德国】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以往我们在写论文时,往往是先有论题,再去阅读、查找资料,然后再写文章。这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的思考和写作方式。

卢曼的笔记法,提供了一个组织思考和发现洞见的不同方法,那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思考中,去形成观点,让观点和发现自然浮现;同时也在不同发现之间建立链接,形成一张越来越大的网。

这也即作者所说的“自下而上”的思考。它与我们以往写论文的顺序不同,但显然,更符合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规律。

而让这些不同的思考和发现链接成网的“结点”,正是一个个关键词。

可以说,作为这张网上的“结”,关键词也正是思考和发现的“触发器”。

关于笔记,虽然作为入门者的我们还没办法象卢曼那样用得那么好,但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利益于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我们在设定和管理关键词方面,在触发思考与洞见方面,比当年的卢曼远要便利得多。

也正是基于我们是要织一张网,而不是纺一根线,所以在关键词的选取上,不仅要多设几个,而且重点要考虑这一点:

不是以笔记本身的内容概括为依据,而是以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关键词。

当写下笔记之后,或回顾笔记的时候,要思考这个笔记、这个内容都可能与哪些(而不是哪个)话题、领域有关,能用到什么样的语境或主题当中作为材料。

这些上下文语境,往往与我们平时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有意向发展的领域有关。

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当中,同一则笔记能使用的关键词是不同的,而它也正是通过不同的关键词,与其它更多的笔记产生链接,编织成网。

比如,我写下的这则笔记,它和《卡片笔记读书法》这本书有关,这本书是解决写作问题的,那我可以给它的笔记设一个关键词,叫“写作法”;

它与我的阅读发现也有关系,所以也可以再设一个关键词,叫“读书”;

它与我们的思维模式、认知规律有关,于是再给它设一两个关键词,叫“认知规律”,或者“认知模型”;

它还可能对我教学有帮助,那么我又给它设一个“教学法”……

这样一来,这则笔记能用到的场景大大的拓展了。

换句话说,这种基于应用场景而不是内容概括的设置法,让我们的写作,从“给文章找各种素材”,变成“给素材带来各种文章”。

而借助比卢曼当年更为便利的技术手段,我们在回顾这些关键词网络的时候,不再需要把有关卡片笔记都取出来一张张摆到面前来看,而是通过软件就能生成词汇网络,让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语,更直观、简洁、快速地呈现出来,在我们眼前碰撞出新的火花。

“自下而上”的思考、源源不断地写作话题和素材,也就在这里面产生了。

想到这一点,就让人对写作充满了期待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09:让关键词成为思考和写作的触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