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文学史—两宋

序言

两宋时期,朝廷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韩愈的古文运动在宋代得到热烈响应;诗歌方面,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宋词达到巅峰时期;通俗叙事文学长足发展。

一、宋初文学

1.宋初散文和复古

宋初文多为骈体,后来柳开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只是反响甚微。

2.宋初白体诗人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他们追求诗赋酬唱,其中王禹偁尤为突出。

此人学习白诗,但是不限于闲适诗,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许多诗作中增添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

3.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当时最为恪守此种诗风的就是著名的“九僧”,指的是诗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九人的并称,九人作诗字斟句酌,颇有贾姚的苦吟之风。

4.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体”指的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此为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下的产物。共收录了17为诗人合计247首诗,成就最高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引领一时。

西昆体盛极而衰,原因有二:一则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精神。二则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独立精神。

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都只是晚唐五代诗风的延续,并未有度创新的内涵。


二、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宋词就没有发展。直至柳永等此人步入文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著名词人还有范仲淹、张先、欧阳修等人。

1.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宋初,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柔软婉丽为美的词风,且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1)晏殊:男女之情,清丽淡雅

晏殊的词作,多为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绪。然而,和五代不同,晏殊词写恋情,往往略去对女性具体容貌色相的描写,着重抒写恋情。一改之前“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

(2)欧阳修:词作个人抒情

其人一生屡遭不顺,其词作时有抒发人生感叹的意味,拓宽了之前词的抒写范围,不再局限于物。

2.开拓词境的尝试

以下三人的贡献主要变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1)范仲淹:独辟蹊径

因为军旅生活的感受,其艺术视野也得到了拓宽,他率先将军旅生活融入词中,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

(2)张先:贴近日常

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其人一生富足,没有太多的挫折。所以其作品多为贴近日常生活的描绘,如听歌看舞,游山玩水等。其主要贡献就是首次用词来酬唱赠别,且其率先使用题序,将生活融入词中。

(3)王安石:向诗风靠拢

王词所谓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由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得词具有了进一步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3.柳永词的新变

宋词直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1)大量使用慢词,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2)柳永创用词调最多,现存的213首词中,用了133种词调,而在整个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3)词的审美内涵逐渐表现出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三、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宋初诸多作家对晚唐文风进行革新,到了欧阳修、范仲淹时期等人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的开展,文学革新的思想变得更为自觉。

1.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当时,欧阳修身为文坛领袖,身负革新文风的领导责任,正是众望所归。

欧阳修之前,西昆体依然是日薄西山,而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更是对西昆体视若仇寇。受此影响,太学生纷纷弃之如敝履,从而矫枉过正,竟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

“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是其自身怪癖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于是,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

欧阳修坚持文道并重,他认为文学与道统同样重要,且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也同样重要。

另外,他还擅长辞赋和四六文体,不过他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作了文赋。

简单地说,欧阳修博采众长,作文作诗作词,虽然重形式,但是不拘泥于形式。

2.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革新诗风,重视生活精神。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阳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的清新流畅。

梅尧臣,专力作诗,在题材内容上趋于平凡化,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雄浑。其诗风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见长。

3.王安石等人散文

王安石一生以政治家自诩,极其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其短文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自然在注重逻辑说服力的同时,轻视了艺术感热力。

曾巩,欧阳修学生,其文议论委屈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曾文长于议论,文风平正古雅。


四、苏轼

宋代文人结盟思想甚重,欧阳修主持文坛之际,就曾明确表示把将来文坛领袖的责任交付给年青的苏轼,而后者当仁不让,宋诗、词、文在苏轼手中都达到了高峰。

1.创作道路

苏轼博学多才,推崇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苏轼中年以后屡遭贬谪,面对挫折,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他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时空超多和禅宗的平常心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而且苏轼的传世之作多是在贬谪之后,逆境之中创作出来。

2.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继承欧阳修的理念,推崇文道并重,但是有与先贤不尽相同。

其一,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二,苏轼追求的“道”并非单纯的是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以,苏轼作文博采众长,文风气势雄放,语言平易自然,尤其擅长写议论文。早年论文颇有纵横家气势,锋芒毕露,晚年才有的放矢。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如《石钟山记》等。

苏轼辞赋继承欧阳修,但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甚至在四六文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如《谢量移汝州表》等。

3.苏轼的诗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全部表现在其作品中,其现存的两千七百多首诗歌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现实的批判并非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当下,而是对历朝历代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端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加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和诸多前辈一样,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可是苏轼一直对自身命运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动辄便哀怨悲愤的命舛诗人迥然不同。

4.苏轼的词

苏轼才绝当代,其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宋词在宋初柳永之后虽然有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是音乐的附属品,直到苏轼,宋词才独立成为一种抒情诗体。

苏轼着重于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使得词可以像诗一样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性情。自然苏轼更是在词中体现出自己的绝代才华,抒情叙事,感怀伤事,别离悼亡,佳作多的数不胜数。

一句话,宋词在柳永手中大放异彩,然而直至苏轼,宋词才算登堂入室,独领风骚。


五、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所以别人难以追随效仿。而且元祐后期开始党派纷争不断,文字狱频发,苏轼那种敢怒敢骂的作风更使人敬而远之。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进而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到了两宋之交,追随黄庭坚的诗人形成一个诗派—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质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向各位密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北宋诗人作诗之时都追求新颖,从而脱离唐诗的限制。而黄庭坚的诗,不论长短,层次反复,曲折回旋,绝不平铺直叙。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外加声律奇峭,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

黄诗特征鲜明,自成一体,世称“山谷体”,若以唐诗作为参照,“山谷体”充分体现了宋诗的新颖,可是也被后人诟病,其风多有生硬,不够自然之处。

2.陈师道的诗歌

其人是苏轼门下重要诗人,但是其诗风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其诗效仿黄庭坚之风。

陈师道家境贫寒,性格有狷介,其诗歌题材多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陈诗长处是简洁精炼,质朴无华,意味深长。其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将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

3.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喜欢论诗,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但他更追求诗歌应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选择,最终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路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到了北宋中叶,诗坛集体尊杜。

期间,黄庭坚威望甚隆,受到以陈师道为首的诸多诗人的拥戴追随。于是,渐渐地,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把黄、陈为首德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五、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柳永之后,词坛崛起以苏轼、周邦彦为首,自成一家。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

1.黄庭坚和晁补之

二人师法苏轼,继承其风。黄庭坚论诗强调“以俗为雅”,论词也是雅俗并重。而晁补之在理论上认同苏词的革新,创作实践上也紧随其后,由于像苏轼一样历经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因而词中颇多人生的不平和失意的苦闷。

二人的成就不如同门的秦观,但是他们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给苏轼以有力的支持,壮大了苏词的声势。

2.晏几道

当时,黄晁等人都在按照苏轼指出的方向继续前行的时候,晏几道仍按照乃父晏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不过又有所创新。

五代和宋初词人写恋情,往往是泛泛的恋情,而晏几道的所写的恋情,择优明确而具体的思恋对象,主要是表现他与若干歌女之间的悲欢离合。

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将《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3.秦观

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是伤心之人,词中都透漏出伤心愁恨。

秦观少有大志,可惜仕途不顺,中年之时被卷入党争漩涡,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遭到流放。他对人生期望太高,所以承受挫折之后,异常地痛苦和失望,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悲苦愁绪。

词情兼称,如《鹊桥仙》等,秦观一生满腔伤心失意,但是没有在词中直接表达,而是将深沉的苦闷心酸融化在离情别恨之中。

4.周邦彦

周邦彦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和身世有关,周词的主要题材便是羁旅行役和咏物都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苏轼如同唐诗中的杜甫,创作精致,追求词作得艺术规范性,强调词的法度、规范等。周词的铺叙,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情绪层层展开。

周邦彦还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成。

总之,苏轼和周邦彦就是宋词中的李白和杜甫。


六、南渡词风演变

南北宋朝代衔接时期,社会有和平转向战乱,时代巨变,当时的创作者生活环境从之前的富足和平转而到当时的动乱。

他们往往是后期开始大量创作的文人,作品往往表现出当时的战乱不堪、社会苦难和个人理想的失落等。

1.李清照

巾帼词人李清照,在南渡后的词坛大放异彩。

其一,李清照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彻底地将词与诗分离开来。

其二,李清照的词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其三,李词针织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创造力,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2.朱敦儒

此人继承了苏轼抒情自我化的词风,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南渡前生活富足,词风飘逸潇洒,南渡后饱经战乱,词风开始变得凄苦忧愤。于是开始热心政治,关心民生。无奈仕途多舛,最后只得悠闲晚年。

朱词和后来的辛弃疾是宋朝极少数能通过词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感情变化的。朱词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更将词与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

3.张元干等词人

宋庭南渡之后,词人的创作以无法仅仅局限于自我的悲欢离合和得失荣辱上,而必须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所以词风充满着时代感和现实感。

其中张元干最为典型,南渡之前,生活放荡不羁。南渡之后,面对民族苦难,自觉变得慷慨悲凉,题材则多为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即便是传统伤感型的抒写个人离愁的送别词中,张也难忘触目惊心的苦难现实。

同时期的叶梦得、陈与义、陈克等人,也加入了时代的大合唱,同为此风。

4.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是南宋的首任宰相,词中多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如《苏武令》就抒发了坚持抗敌救国的执着信念。

同时期的赵鼎、李光、胡铨等人同李纲一样力主抗战,其词风也大致相同,然而最懂不得重用,被后人共称为“南宋四名臣”。

当时,为国为民的除了上述文臣外,也有岳飞一类武将,其词不多,然其一首《满江红》,已足以名垂千古。此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深刻表达出作者不懈斗争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


七、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南北宋交接时出生的诗人,历经山河破碎,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江西诗派成为主流,代表人物是“中兴四大诗人”之称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记录不详)。

1.陆游

陆游出生第二年遭遇靖康之乱,受其父影响,一生都想报效祖国,收回失地。可是终生失意,却宁折不弯。

年轻时受江西诗派影响,曾想效仿过黄庭坚、吕本中等诗人,可是其艺术个性奔放磊落,明朗瑰丽,日后与江西诗派渐行渐远。

陆游中年时以屈原、杜甫为效仿对象,将满腔爱国忧世之心融入诗中,所以爱国主题便是陆游诗中最重要的话题。

另外,陆游热爱生活,也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发现诗才,其生活情景诗也是一绝。

陆游诗歌其实范围很广,在此不一一赘述。

2.杨万里

杨万里忧国忧民,同陆游不同之处是,杨诗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方面。杨诗自成一格,世称“诚斋体”,此类诗人一般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

3.范成大

此人长年在各地方任职,熟知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他描写民生疾苦,批判现实近乎有白居易之风。

范诗最出名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前者震惊朝野,名传千古,后者颇有王维孟浩然之风,也是传世名篇。


八、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12世纪下半叶,继苏轼之后,辛弃疾声名鹊起,引领豪放一派;另外张辑、卢祖皋、史达祖、高观国等人,也另成一派。

辛弃疾忧国忧民,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其才报效朝廷,光复河山,然而始终未得重用,报国无门。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极其罕见的兼具军人和词人两种身份于一体的文人,这就自然而然导致其词风偏向豪放一派,这在南宋那种郁闷和消沉的创作氛围之中是难得的气质。

辛词另有一种特色,就是其词中展现的英雄气概,是其他词人不可比拟的。

 

九、姜夔、吴文英以及宋末词坛

辛弃疾之后,词分两派。保留着辛弃疾豪迈之风的有孙惟信、刘克庄、文天祥等;吴文英和陈允平等人则是姜夔的追随者,追求高雅脱俗,审音守律。

1. 姜夔

字尧章,是一位游士,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此人主要贡献是在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新的审美规范。姜词写恋情,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情细节,只表现离别后逇苦恋相思,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2.吴文英

此人一生放浪江湖,布衣终老,却长期充当一些权贵的门客与幕僚,非官又非隐。此人一生心力倾注在词的创作上,自知在情思内容上难以企及前辈,于是专门在艺术技巧上下功夫。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吴词常将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想象,创造梦幻境界。其次,在章法结构上,他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浓缩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真实的情思和虚幻的情景错综重叠,使意境扑朔迷离,如同宋词中的李商隐。

3.宋末其他词人

宋元之交,词人颇多,在此简单说明。

周密词风清丽,追求意境的醇雅;王沂孙工于咏物,善于将典故和所咏之物;张炎备写身世之感,哀怨悲凉;蒋捷词不拘一格,格调清新,乐观轻快;刘克庄忧国忧民,现实感和忧患意识强;最后,还有文天祥,慷慨悲壮,轰轰烈烈。


十、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1. 南宋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南宋因为与外族矛盾极其深重,所以其政论文多以抗击外侮,收复故国为主要议题,风格上大气磅礴,言辞恳切,略逊与文学技巧。

之前说过的南宋四大名称和岳飞等,都有政论文留下,既有力陈抗敌之心的表述,也有期望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

南宋的政论文使得散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气势雄伟之处和逻辑严密性比之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宋的笔记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为其长短即可,深受大众喜爱,南宋留下的笔记近百种,其中小品文成就最高,堪称晚明小品的先驱。

2.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南宋,理学界三派鼎立,分别是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陈亮和叶适学派,和北宋时理学家轻视文学作品的态度不同,南宋理学家一般都擅长诗文。

朱熹强调道是第一性的,文是辅助手段,但不可轻视荒废,其余理学家同有此论。

南宋理学家大多能文,政论文之外,他们也写了不少文学性散文,大家可自行搜查。

3.南宋的四六

四六文体经过北宋欧阳修和苏轼等人一番努力之后,已经具备了不同于唐代骈文的特点。此时的四六可以运散入骈,多用长句,便于议论。

南宋的四六名家有汪藻、洪适、周必等人,


十一、宋末诗歌

南宋时期,抵御外侮一直都是当时的诗歌主题,所不同的是由之前的大金,变成了后来的蒙古。

1.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宋广宗绍熙年间,永嘉四灵开始出现在诗坛上分别是: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同出于叶适之门,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现有《四灵诗选》。

不过此四人皆为贫寒之士,创作题材始终局限在书斋之中,格局有所不足。

2.末世诗歌

宋元异代之际,宋诗放射出最后一道光彩。

宋末的爱国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要么以死殉国,要么隐居守节。前一类以文天祥为代表,后一类以谢翱等人为代表。他们都是在存亡之秋坚守民族气节,风格慷慨悲壮。

文天祥用诗歌记录了自己出使直到从容就义的心路过程,传世名篇《过零丁洋》《正气歌》便是其代表作。

谢翱是宋末遗民诗人重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诗沉痛悲凉,意味深密,深刻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代表作如《西台哭所思》等。

结篇打油诗

宋廷举事防未然,朝野轻武重文坛。三体诗风效仿唐,为文写作多为骈。

初始晏殊革新词,以作酬唱有张先。范仲淹词述军旅,推陈出新柳三变。

一代文宗欧阳修,革新太学除怪险。文道并重采众长,单笔散赋非一般。

以诗入词王安石,实用散文述己见。继有大才苏东坡,诗词文赋称绝艳。

追求大道源万物,文可载道亦可现。其诗未曾离凡俗,抨古批今脱朝限。

苏词离乐单为体,诗词并列后世见。后来学者偏书斋,自成一体黄庭坚。

学出两家陈师道,言辞质朴求精炼。其时诗人多拥戴,江西诗派成典范。

词坛当时后来者,协律可歌周邦彦。恪守小令晏几道,词情兼备有秦观。

待得宋室南渡后,因时为作述苦难。巾帼词人李清照,别是一家著红颜。

多样抒情朱敦儒,一生词作可为传。时此文士苦山河,李纲岳飞张元干。

江西诗派终有结,中兴四人可为观。继往开来辛弃疾,豪迈奔放引非凡。

至于宋末词分流,豪迈高雅各自专。后有永嘉四灵诗,工于唐律皆贫寒。

末世犹有正气歌,爱国守节义凛然。朝代更迭何为期?待说文学在蒙元。

你可能感兴趣的:(极简中国文学史—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