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客老师讲关雎

每次读到《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最后一章:“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有学生喊道:“是钟鼓乐(lè)之,不是钟鼓乐(yuè)之。”问他们的理由,他们多半拿着课本,指着书下的注释,理直气壮地说:“钟鼓乐之的意思:敲钟打鼓来使她快乐。很明显,‘乐’是使动用法,使……快乐。既然是快乐,难道不念‘lè’?”

好一个17班的孩子,懂得依据字词意思来确定其读音,懂得依据道理来反驳质问我。因为我一直就读“钟鼓乐(yuè)之”,什么原因,我没有说,也不太清楚。凭直觉,我就认为它应当读“yuè”,而不是“lè”。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17班的孩子信服。

回到家,翻查各种资料,包括崔建林主编的《诗经》、《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发现这两个读音有些时候可以合二为一,尤其是在它注解为“快乐”的时候,读“lè”。它列举了一例子,《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念成“lè”。但是,苏教版七上语文书就明确将它注读为“yuè”,意思是,同“悦”,愉快,高兴。

“乐”,到底是“lè”,还是“yuè”?其实很好理解,在古代,就应该念“yuè”,而且只能是“yuè”,因为它的本意是“音乐”,引申为“乐器”“乐意”“快乐”。之所以读成“lè”,就是字的变读。一字两读,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经常遇到。何故?这是由于一字往往代表不同的字,所以读音也随之而异。

比如韩愈《马说》中一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在这里就念“shí”,用为使动,词义是“喂养”(这一意义后来造一个“饲”字表示),而在另外一句“食之不能尽其材”,就读“sì”,因为它的意思是“喂养”。再看“石”字,在古代不论用为重要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还是用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都念“shí”,与“石头”的“石”读音一样。而现在作为容量单位,统一念成“dàn”,字也写成“担”。

显然,《关雎》中的最后一句应当读成“钟鼓乐(yuè)之”,至于有的人读成“钟鼓乐(lè)之”,一方面是古音今读,另一方面是根据今意今读。或许都有道理,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会得到慢慢消融。

举了例子,“见”,当“看见”“拜见”讲,念“jiàn”。但当“出现”讲,就念“xiàn”。为什么?因为上古没有“现”字,凡有“出现”意义的地方都写作“见”。好在现在,谁也不会混为一谈,谁也不会把“现出本相”写成“见出本相”,就因为我们已经创造出一个新字“现”。我的孩子,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客老师讲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