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我的后疫情时代

世界范围的疫情还在持续,而我们已经逐渐熟悉了疫情之下的生活——熟悉了出门戴上蓝色医用口罩,熟悉了回家抹上洗手液在恒定的流水下冲洗超过二十秒,熟悉了价格居高不下的回国航班,熟悉了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了解过如此多的有关疫苗和病毒的知识,也从未预想过这会成为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

当回忆起2021,除了人生的进度条向前又挪动了一格之外,什么东西又留下了,什么东西又被带走了呢?仔细想了想,似乎生活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时间如同呼吸一般随风而逝。企图从充斥着游客照的相册中找到一些过去的痕迹,结果发现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月的漫天红霞,这个热烈却又温暖的自然现象,其对我的吸引力不亚于西雅图的雪。


在Redmond租的房子里,大概是某天工作后看见的半边天的红霞,感觉很温暖

在七月,我来到了伦敦。伦敦是一个人口稠密,秩序井然的社会。相较于美国,伦敦更为约束,你需要及时的上报信息,需要缴纳高昂的税费,但社会福利也更完善,普通人也能得到国家医疗系统的帮助。在伦敦的日子,工作还是占据了生活的半壁江山,要说真的能感受到的英国特色,大体上就是从来没接触过的的右舵交通,藏品颇丰的博物馆,以及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们。

小确幸

如果要说在伦敦的快乐时光,一是刚下飞机,走在伦敦大大小小巷子里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二是走进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看到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现在却近在咫尺的珍贵文物;三是远在异乡还能够遇上初次见面就可以胡侃的率真朋友。

隐私

个人数据隐私越来越重要,这点在英国感受明显。由于欧盟的数字隐私保护,在英国打开网站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无痕浏览模式下,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会弹出窗口寻求cookie许可,而且通常会有个性化和全部允许的选项。

人实在是一种神奇又矛盾的生物,一方面追求独立向往自由,另一方面却又享受着社交所带来的愉悦感。这种矛盾在我身上格外突出,在大多数的时候我都是独自一人,至少精神上是孤身一人,但是要说起记忆深刻的场景,那必不可少和性格迥异的人们共度的时光。

分明都在过着各自的人生,曾经的陌生人却能够在某一个时刻产生交集,这种不可言状的感觉深深的吸引着我。如果回望过去,熟识已久朋友们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生长大,说这同样的方言,吃着相似的饮食。接着到了大学,开始见到天南海北的同学,用辣椒来区分彼此,但最后都败在了食堂阿姨打的菜上。随后波士顿留学,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也不一样,但这不妨碍都说着一口瘪嘴的英语,听着咖喱味的腔调,求学的共同经历或多或少抵消掉了差异感。参加工作后可就不是象牙塔那点事可以概括的,有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前辈,有从各种神奇行业转过来的能人,有从养老公司跳槽来的拼搏选手;有创立公司被收购的,有开小吃店的,还有年纪轻轻就走遍世界的。

原来大家是可以那么的不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本以为我会厌倦故事,以为所有的新鲜感都会在总结中落入俗套。但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大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故事,所走的道路也越来越不同。

我是一个既害怕陌生人,但又渴望了解他们的人,如果有人愿意和我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大概能够听上一整天。当然我也希望能够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不需要走过很多的地方,但是能够察觉并感受到这丰富的世间万物就已经足够了。

友情对我而言是一种很难维系的链接,每当看到有人能够称为长久的朋友,我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感觉。不论是各种类型,只要有了一丝丝的距离便会逐渐淡化,其原因我想了想,大致有两个,一是我从根本上并不是个有能量的人,习惯于被动的接收信息,所以所有需要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都会不了了之。这点在我独立生活之后尤为突出,说来有点对不起一直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学校和公司的培养;这其二,我终究还是不能适应这回合制的打字聊天方式。衔接情绪和上下文对我而言是很难的,工作上的阅读理解已经消耗了大多数的脑功能,私下里的聊天时不时就会宕机,完全没有办法维持对话开始时的参与感。一句话的上下文不同,说话人的语言习惯不同,所传达的情感含义也大相径庭,加之没有表情动作的辅助,我很少能够聊天的文字中准确的感受对方。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的仅仅维系着一些淡淡的联络。每当我想要离开一个地区,这也成了我最大的阻碍,我很清楚离开意味着失去联系。有时候我想的比较极端,人们都说有缘再会,但其实大多时候很多人很多事可能都是此生一次,难免有些感伤。我是怎么和自己和解的呢,无非是加倍珍惜和人相处的时光。我会尽量的去多了解朋友们的故事,会静静地听他们讲述并且感受他们的性格和人生。如果我真的感受到了彼此的共鸣,我会克服自己的退缩来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想法。在舒适的记忆里,不需要冗长的交流,仅仅是那一时刻,那一段时光,已经是我能期待的最好结果。

地方

要说我很感激自己的一件事,就是毫不气馁的学会了开车,并且迫使自己去到了一些陌生的小地方。在过去的一年了,有时候会随便的在地图上标记了一个点,就冒冒失失的就出发了。有时候迷路了甚至在各种奇奇怪状的地方绕了好几圈才可能到地方,甚至因为找不到就随便改了个地点呆上一段时间。有在类似工业废区徘徊过,有在寂寥的海岸边看着人们在光秃秃的海滩上吹着海风,有在某个安静小镇上笨拙的溜着滑板,还有因为眼睛突然干涩不得不大灯拐进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公园,却意外的看到宁静的海岸。一个人的时候,会静静的看着眼前的景色,听着环境中的声音,你可以不用说话,不用回应,只需要感受就行,潮湿的,干燥的,嘈杂的,或者平静的,有时候甚至会有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很多感觉在记忆中都曾经出现过,却又分明在不同的地方。

年少的时候有过困恼懵懂的时期,咨询过心理医生,在国外留学期间,也有过短暂的咨询经历。在现在这个时代和社会,我认为心理医生是一种在常见不过的渠道来帮助消化所遇见的人生疑惑和苦恼,我挺感激这些能够听我倾诉的人们,虽然有时并不能相信他们是否真的理解我的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或多或少的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帮助我分析和梳理了我所面对的事情。我印象中很深的一句话出自一位先生,他说我”就像是生活在一具壳里,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如果我能够打开内心,问题就都能解开了。但是其后的一些话却让我将信将疑,”你看我都是从一所普通院校毕业,如今不也是在这里当上了医生”,大致是规劝我一切顺气自然就好。但不管如何,我一直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尝试,尝试着顺其自然的到各种环境里,尝试着在各种不熟悉的场合里“打开自己的壳”,当然会不舒服,有时候情绪表达上也会有些不自然,但我确实受益很多,遇见了不一样的人,听了不同的故事和观点,参与了可能会让我想要逃离这个星球的各种活动,也多了不少值得我永远珍藏在记忆里的对话和时光。

不完美

有时候经常会想如果那时候能够怎样就好了,譬如在美国的时候能够去到夏威夷和黄石就好了,在国内的时候如果能够不要每天睡到中午就好了,如果当时能够再努努力选择应该能更多吧,太多太多的不完美的地方让我惋惜了。这篇新年杂文也是,再不发出来就要到2023年春节了。结果就是我开始“摆烂”了,或者说,我开始想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了。这真的很难,因为我总是希望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最好的,更细节点就是每次吃寿司一定要姜片、芥末、酱油和寿司一起入嘴,那才是寿司最完美的吃法,正是所有的这些味道才组成了一次完美的体验。但这是有问题的,你会对过往不完美的经历念念不忘,你会谨小慎微的处理每一件事情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内耗,你会产生拖延,你会想要取悦他人。我希望能够变得不再那么执念于完美的状态,当然不是那种由于能力不够而产生的不完美,而是那种不急不躁的,和生命自由节奏共处的感觉。

最后

每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总结出自己的准则,模模糊糊的我大概有这些感觉,留给以后的我至少能看看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

  • 生活不如意十八九,真正的生活是在柴米油盐中进行,即便如此,你依然可以选择热爱生活
  • 生命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是无意义的,仅仅是你的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赋予了意义,是你的感受定义了存在。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你还是可以选择热爱生活
  • 自身的存在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你的情感应该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这意味你的存在不是靠依恋或者憎恶维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的,但是你能够意识到离别终有时,从而意识到此刻的意义。

疫情毫无疑问的让我们意识到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的珍贵性,自由的呼吸和接触,通畅的出行,面对面的社交。最后放上些去年或是今年的图,有留了头发的,有过去一些记忆深刻的,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能够继续遇见不一样的人生,听不一样的故事。

疫情想着随便剪剪发就好了,于是尝试了这家老爷爷开的理发店,我剪的发型也看不出好坏,总归是在本地人开的理发店理了个发
西雅图地区的云是真的很多,这天狂风呼啸,天上的云像千军万马般驶过
某天灵机一动给组里的一款服务画了一副漫画,得到的反馈是字数太多了。现在回头看来,确实挺繁琐的,节奏感还是需要加强
决心开启独自驾车出行计划的第一站,往北大概开了有一个多小时吧,成功的证明我还是能够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找到食物的。离开西雅图地区之后物价就下来了,这是一家不小的点,坐下的外国人居多,和服务员用普通话交流之后发现英文更顺畅些
接种了第一针疫苗,处于黄金年龄的我自然是最后一批开放的,虽然有不少小伙伴在开放之前就可以接种到。为了尽快打疫苗,我找到了一家南下一小时开外的接种点。本以为周末的交通可以好些, 但在这唯一一条南北贯穿的高速上,四处都是大卡车,车流缓慢,少有的堵车体验,索性最后还是打上了疫苗
在Lake Wenatchee度过的野外露营,噼叭的炭火和松果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摆弄炉火的情景,温暖的火苗是冬天最好的慰藉,我很喜欢拿着重重的火钳把从山上拾来的柴火送进火堆的感觉,也不管炉子烧的有多旺
和朋友去到了飓风岭,朋友是爱好摄影,性格不急不躁的,很担心的进度赶不上的我也随着他慢了下来。这树林上的一片云在我看来很奇特,仿佛从树林里生长出来的一半,恰巧优质老鹰飞过,整个画面有意思了起来
Mount Rainier以其白茫茫的山顶让众人瞻仰,但走近之后,你发现山腰附近雪水消融所孕育的各种植被更让人崇敬
非常不舍得但不得不说再见,这辆2020最新款的卡罗拉陪伴我了小一年,虽然开的没有其他人多,但也是见过不少地方。卖的比较急所以直接出给dealer了,多亏全球芯片短缺并没有亏太多,如果没有修理的话,车门附近会有个小凹痕,那是我在倒车入库的时候在木头柱子上蹭到的
要离开之前参加了一次户外烧烤,又接触了不少技能,生炭火,撒料,在湖上落魄的划pad,到最后已经全然不顾形象了
你能想象坐长途飞机前的最后一天还去hiking么,我挺喜欢的。这座以mailbox出名的山爬了挺久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座,因为途中经历了至少三种地形地貌,最后筋疲力尽的回到酒店躺在床上其实是很舒服的。之后在长途的飞机上点了杯带酒精的饮品,有时候也想在安全的地方体验那种微醺的状态
英国总理虽然宣布了放养政策,但是自我隔离和检测还是必须的
刚到时住的伦敦中心的位置,趁着夜色去了唐人街,从没想过能够这么繁华。接下来的日子里几乎每晚都要往伦敦桥附近走走,感受这座城市的氛围
那天晚上Colindale格外的冷,附近也没什么可以买热食的地方,就奖励了便利店里的高配寿司和关东煮,虽然价格一般,但是很温暖。那种感觉有点像雷雨天的晚上能够缩在温暖的被窝里
厨艺巅峰!这种煲的做法是非常治愈的,一点点的豆瓣酱,加上超市买来的卤味,放入金针菇,嫩牛肉,最后一定加上鲜艳浓烈的小米辣,连煲一起端上桌开着汤还咕噜噜的冒着泡,比在饭店吃还要幸福
本初子午线,位于格林尼治天文台。天文台很小,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这人为划定的时间分界线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你一脚踩在西半球,另一只脚跨在东半球,这里的经度为0。这世界总要有人来决定个绝对的参照点,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英国的标点那时候已经广泛使用大家也就默认了下来。用手机的闪光帮一个土耳其姑娘找到她国家的经度后,我也发现了北京
断断续续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了高中时期的照片,好在像素不高,也是挺搞笑的。那时候明面上禁止手机,但私下还是有人拥有的,所以坊间流传着不少黑照。朋友在南昌聚餐,能想到我还真是挺不容易的,改天一定要好好聚聚
公司的一座中心位置的小楼,算是所有地址里面最小配置最低的,但是确实我最喜欢的。在同层办公的同事可以数的过来,中午吃饭的时候队伍不长,旁边就是中国城,隔壁有家一直想去的歌剧院,我找到了一条狭窄到出租车都得驶上路沿才能让位的小道直通地铁站。由此回家比较晚回头一看居然还是层层的金字塔形
在外能的朋友家过圣诞,我和人熟络的时间算是很长的,但能交到朋友真的太好了
感谢小伙伴拍下这张剪影,不然真不知道要怎么样自己拍留了几个月的头发

提前一天在万能的朋友家提前吃了年夜饭,学会了擀饺子皮和包“类饺子”的食物

公司居然准备了旺旺大礼包,Diwali或者其他节日的时候都不记得有过特殊的零食。午饭也是与往常不一样的Asian fusion的食物,卷有特殊食材的春卷,之后才发现背后有亚太同事的身影,亚洲文化尤其突出的重亲情感觉很温暖
大年三十,和公司的中文同事在锦里吃了顿年夜饭,大家的情绪都很好,吐槽工作和老板必不可少
伦敦北线连续两天出现故障,拥堵情况堪比国内大城市高峰期。于是乘坐红色大巴,很有意思的碰见了前面的垃圾车,大巴没了脾气只能走走停停跟在后面。收垃圾的工人身手敏捷的把路边的垃圾扔到车厢后,便搭上车赶往不远处的下一站,像游击战似的
和公司的同事去徒步,虽然有时候交流还是别扭,但终归是能够在工作之外能够社交了。早晨出来的时候下了些小雨,中午明媚的阳光从云层中穿出来,之后下了太阳雨,于是看见了鲜艳的彩虹,像是通往云上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 我的后疫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