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苏子在远观庐山时所题,远观时,山的形状不尽相同,姿色仿佛各异,有无尽值得发现的可能和乐趣,可处于山中时并不能感受到它的恢宏大气,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众的泥土、松木、石块和野物,像极了我们走过的任何一条很平凡的乡间路。
站在别处时,我们才能看到它的独处,才会更爱它。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这个意思。
从某一天的晚上开始,空间被一首叫《关于宿松的记忆》的歌刷屏了,我的初中同学们和高中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一并转发。
我随手点了一个链接进去,原是一个叫罗周震南的歌手发布的一首专辑歌曲。这首歌版权在网易云,于是我又特地下了网易云音乐。
说实话,歌曲并没有什么格外惊艳的地方。
从旋律到歌词,都是很平淡的那种,它甚至没有如我想象中的加入乡音或是有象征性的词句,没有宿松的元素在里面。或者说,如果把歌的名字换一下,这首歌可以成为“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记忆。
只因“这是一个叫做宿松的地方”中的“宿松”二字,我才知道,它唱的原不是歌,是情怀和故乡。
第一次听到“宿松”这两个字从歌手口中清晰可辨地蹦出时,我甚至觉得有点好笑,毕竟好像还没有在歌里听到过这两个字的奇妙组合。
这首歌里的唱到的宿松,就是我的家乡。它其实并不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是“南方的一个温暖小镇”,它地处三省交界,其实算不得正儿八紧的南方城市,也不温暖,这个季节老人们可能也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时间在这里也并没有定格,乡村改革日新月异地发展进行,我们外出求学的年岁里,它的模样也在时刻发生微妙的变化,和记忆里的越走越远,每次归来总忍不住感慨,“又陌生了几分”。
可是在游子眼里,特别是像罗周震南这样的北漂眼里,相对于北京的北和寒冷,这里又似乎担得起“南方温暖小镇”这样的名号,相较争分夺秒的都市生活,这里的日子也确实显得闲适。
传说网易云是一个听歌和看故事的地方,故事藏在歌词和评论里。这一次,我去看了这首歌的评论。
我去看时评论大概两千多条,毋庸置疑都是逛网易云的宿松人,我甚至看到了不少“宿中”、“程集”的学生们打卡,大家都在评论里讲述自己的故事,多数还是对学生时代的追忆,对某个人的年少欢喜,也能看到不少校友的影子。
我们其实各自也不认识,只是通过这么一首小小的歌,在网易云这个大大的平台里短暂相聚,之后依旧素昧平生。我的耳朵里依旧循环着它的旋律,内心暗流涌动,只是没人看得见。
提起宿松,我能想到的是每逢年节拥堵得连非机动车都无法前行的人民路,以及人潮涌动的步行街,还有路两边用大喇叭吆喝着的“金坝葡萄”、“程集条子”,还有每次回家下大巴时一众小车司机围上来热情的拉客。
还有随便站在哪里抬头仰望天空总能看见如同蜘蛛网一般杂乱的线将引入眼帘的天空切割成一块一块的,还有一些破旧的见不到阳光的阴暗小巷,道路常年是泥泞潮湿的。
这些,是我记忆里的宿松。
一个城市有金碧辉煌的一面,自然也会有不那么阳光的阴暗面,为人为物,皆是如此。就连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精致奢华的夜景里也藏着绿苔爬满窗台的破旧弄堂。
这些,某种意义上是包容性的体现。
所以,这些是我记忆里的宿松,却不全是。
一个朋友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一个我经常黑的地方,其实,说来说去,我还是爱她的。
我也爱它,或者用她,显得爱意更深刻。我爱她蜿蜒向前望不到边的同马大堤,爱初春站在小孤山的制高点看“大江东去浪淘尽”,爱她每一个云彩布满空旷天宇的黄昏,那样的色彩在城市里是永远也看不见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矛盾叫做:“在家时一个劲想往外面跑,在外面却千方百计想回家”。
我每次离开家的时候,都是早晨的六七点,大巴会穿过不那么繁忙的那条马路,看到不少人骑着电动车赶着去上班。
我宁愿选择清晨牺牲睡眠时间打着哈欠揉着眼睛坐在车上,是要赶高铁,也是不想让离别延后,长痛不如短痛。天气尚好的时候,小贩们会推着车子挨家挨户地吆喝,还有从乡下来的爷爷奶奶们挑着大框大框的新鲜蔬菜去菜场卖,他们头发上和菜叶上都沾着晨露。
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想,再见啊,我的港湾。
也许这港湾的生活没有我们追求的丰富,风景单一,市井喧嚣,甚至还有些无聊。
可在外面呆久了,对一度向往的那种车水马龙霓虹璀璨的夜晚司空见惯后,竟会忍不住想念那个充满着世俗尘埃,鸡毛蒜皮小事的,有点落后破旧的地方了。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站在别处时,它的所有美丽优雅才能尽入我的眼底,我才能无视它的所有不足,全心全意爱它。
无论你的土地富庶或者贫瘠,无论你的模样繁华或是破旧,现在的我,是站在别处的人,所以所见的只剩前者,所以,我会更爱你。
以上,写给我记忆里的宿松。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碎碎念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