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武林外传里谁最具商业头脑?

武林外传讲述的是一个诗意的江湖故事,一群背景强大的人物聚集在一间小小的客栈里,靠着每个月的二钱银子,日子过得舒适美满。

不过也有一丝烦恼,就是同福客栈低于市场价的薪酬待遇常常让几位主角囊中羞涩。

比如白展堂,想听段书还要找秀才借钱,比如李大嘴,挣点钱除了娶妻生子外,还要侍奉老娘,平时店里买菜还偷摸的吃一文钱的回扣。

小郭就不说了,所有的月钱全部用来还债,掌柜的应该不缺钱,但抠搜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剧中的几位人物,活该贫穷。

为什么?

因为他们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最基本的商业头脑。

以白展堂为例,他应该是几位主角里相对商业头脑最好的一位了。

开武馆那一回里,白展堂为了给佟湘玉一份安全感,决定靠个人努力赚取一百两银子。

不得不说,作为曾经的盗圣,白展堂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可他是如何做的呢?

没错,他选择用轻功送快递。

白展堂轻功一流,仅次于楚留香,他曾亲口承认,两人比试当天,自己顶风且赤脚,所以略逊一筹。

这样看的话,说白展堂轻功天下第一也不为过。

他自己盘算的很好,一天五十文,不到三年,就可以挣够一百两。

可在佟湘玉等人的提示下,去掉衣食住行后,发现三年根本实现不了,于是这套方案宣告失败。

没过一会儿,他灵光乍现,想联合秀才给人写遗书,这事儿简单高效,而且几乎不需要成本,秀才干别的不行,写遗书,玩儿一样。

看到这个商机后,白展堂初步定价,一封遗书二钱银子,然后继续想当然的计算,十封就是二两,一万封就是两千两......

秀才赶紧打断说,第一,一万封遗书,上哪找这么多丧事,整个镇才两千来人。

第二,一万封遗书,在没有电脑和复印机的前提下,得写到猴年马月。

第三,二钱银子一封,太贵,完全超出市场价格,根本没人愿意合作。

于是,这套方案也宣告破产。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觉得,白展堂没有一点商业头脑。

他的所有赚钱方法都是通过时间和数量进行累计的,这是最底层的商业逻辑,效率很低。

他在制定方案时,没有市场调研,根本不知道七侠镇具体的市场需求。

没有考虑供应端生产量,靠秀才一个人,想完成一万封遗书,无异于痴人说梦。

还有就是不做竞品分析,在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前提下,盲目把一封遗书定价二钱银子,无异于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种赚钱方法,根本不算商业逻辑,完全是一个人的自嗨,异想天开罢了。

其实,从送快递到写遗书,白展堂都是这种自嗨式的思维模式,他的商业逻辑是,只要用户基数足够大,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赚到钱。

怎么说呢,就像如果全国人民每人给我一元钱,那我就是亿万富翁了一样。

好在,白展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短暂的挫折后,他立马改变战略,明确自身定位,决定教别人武功,通过开武馆来赚钱。

这是一项明智之举,白展堂葵花点穴手冠绝江湖,被他点过的大小人物不计其数,他完全有资格教别人武功。

于是客栈外,白展堂敲锣打鼓开始了学员招聘,然而出师不利,被巡街的老邢出面制止。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佟湘玉从中作梗,但中间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就是在老邢透露自己想学葵花点穴手但没钱时,白展堂说,你多找一些捕快过来,我可以免费教你。

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白展堂之前的种种行为都和互联网思维无关的话,那让老邢成为自己的代理,并通过代理进行引流获客,以达到二级分销的目的,这就很有互联网内味了。

后来因为剧情需要,老邢并没有成为白展堂的学员。

不过,老邢临走时的一番话,给了白展堂很大启发。

七侠镇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普通人没有学武的必要,想要获得精准流量,应该找到用户痛点。也就是说,整个七侠镇谁最受欺负,最需要学武?

于是,白展堂找到了对学武有刚需的钱掌柜。

钱掌柜听说白展堂要教自己武功,十分激动,二话没说就以三百两的价格成交。

后面同样因为剧情需要,钱掌柜还没刚起成色,就迫不及待的回家找老婆单挑,结果被一顿暴揍,关了禁闭,白展堂自然也没收到那三百两银子。

自此,白展堂的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但细数整个过程,你会发现白展堂进步很大,从最初的送快递,到后面让老邢充当代理,再到最后找到钱掌柜这个精准客户。

种种迹象表明,白展堂已经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考虑事情了。

这也算除了武功外,领先其它几位主角的核心优势了。

而如果抛开主角因素,放眼整部剧的话,你会发现,剧中有很多很有商业头脑的角色。

比如莫小贝的欢喜冤家邱小冬。

作为全剧当之无愧的学霸,邱小冬年龄虽小,但饱读诗书,认知卓越,同时智商超群,思维成熟,最能体现这点的就是邱员外家的金库钥匙是由邱小冬管理的。

我们可以不相信邱小冬,但没理由不相信邱员外。

这里多说一下,我一直坚定认为,邱小冬是喜欢莫小贝的,而且他的这种喜欢形式很高级,他人轻易无法察觉。

我是在看了很多遍之后,才后知后觉恍然大悟的。

莫小贝和邱小冬的相处模式与秀才和小郭的很像,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区别是,秀才被小郭欺负,偶尔是出于人设定位和剧情需要,换句话说,是编剧为了达到某种喜剧笑果而故意为之的。

而邱小冬被莫小贝欺负则不同更多的像是,邱小冬愿意主动被莫小贝欺负。

纵观整部剧,邱小冬总是在有意无意的靠近莫小贝,比如多次帮莫小贝抄写作业,帮莫小贝支招修复秀才和无双的情感裂痕,来客栈找莫小贝去西凉河滑冰。

我以西凉河滑冰为例说一下,起因是先生生病放假,莫小贝想趁此机会拉着邱小冬去西凉河开坝摸鱼,接着就是邱小冬主动来客栈找莫小贝的故事了。

这里很有意思。

细想一下,邱小冬是典型的学霸,优秀学生代表,先生器重的人才,而莫小贝呢?

成绩差,逃课打架,捉弄同学就算了,狠起来连老师的胡子都敢剃了,可谓彻彻底底的差生。

这样的两个人,按理说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

尤其还是优生主动找差生玩,主动被差生欺负,想想就不可思议。

当然,有人会站出来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偶像剧不都是这么演吗?

对的,答案就在这里。

只有偶像剧里的剧情才能合理解释这一行为现象。

也就是说,邱小冬喜欢莫小贝,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喜欢,浅尝辄止的喜欢。

就像这次西凉河摸鱼,按照两人的性格喜好,说邱小冬喜欢下河摸鱼,打死我都不信,一定是莫小别喜欢捉鱼,而邱小冬因为莫小贝喜欢,自己也就跟着喜欢。

说到底,邱小冬哪是喜欢摸鱼啊,他是喜欢莫小贝而已。

站在莫小贝的层面,邱小冬是她的玩伴和欺负的对象。

而站在邱小冬的层面,莫小贝自以为的欺负,更像是邱小冬对她的宠溺和包容。

只要莫小贝喜欢、开心,那自己出点丑,受点欺负算什么呢?

呃,扯远了,说回邱小冬的商业头脑。

在莫小贝当掌柜的那一回里,邱小冬轻松算出,同福客栈巅峰时期,一天净利润六钱银子,而莫小贝和佟湘玉的赌注却是三天赚到三两银子。

乍一看,莫小贝必输无疑。这个时候,邱小冬再次给莫小贝支招,过程中说了一条餐饮业非常有远见的商业逻辑。

即,以食为纲,顾客第一。

莫小贝不懂。

邱小冬解释,前者是说菜色要好,后者则是充分满足顾客需求。

莫小贝还是不懂,不知道怎么满足顾客需求。

邱小冬再次解释,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客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思考。

于是就有了后面,李大嘴表演的刀法,秀才的诗朗诵,以及小郭和白展堂的压轴大戏,胸口碎大石。

这里不得不佩服邱小冬的商业头脑,即充分利用了员工的各项特长,又拿捏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

通过白展堂说盗圣的故事,吸引用户停留,从而实现进一步转化,提升客栈效益。

如果这还不够惊艳的话,继续往下看。

在莫小贝不情愿的把所有银子给白展堂治病之后,时间仅剩一天,想要赚到三两银子,无异于天方夜谈。

可邱小冬是怎么做的呢?

他拿来父亲花大价钱从朝廷御厨手里买的匾额,开始售卖三两银子一碗的天地无极羹。

这操作很六,在时间如此紧凑的情况下,想要快速赚到三两银子已然不太可能,唯一例外的是借助品牌的力量,走高端低量的路线,从而实现获利。

而在佟湘玉质疑他们欺骗消费者时,邱小冬反驳说,真正有钱人吃的就是这个价格。

这句话非常值得品位,从商业层面分析,当你的品牌足够大,知名度足够高的时候,用户就愿意花高价找你消费。

很多奢侈品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品牌的力量,用户愿意为品牌买单,为产品赋能后的故事买单。

很多人只知道价值决定价格,却不知道影响价值本身的除了实际的供需关系外,还包含潜在的心里需求。

很多时候,顾客消费的不单是产品本身,还包含产品背后的故事。

所谓商业思维,其实就是最接近人性本质的思维。

谁把人性研究透了,谁就具备了顶级的商业思维。

邱小冬年纪轻轻,能有如此觉悟,将来就算不是朝廷的大学士,也会成为出色的商业精英。

他的上限,比秀才高多了。

邱小冬之外,清风的商业头脑也非同一般。

杨惠兰卖菜刀那回,作为京城食神的徒弟,清风想在师傅退休前赚点快钱,然后隐居山林,于是他造了一批菜刀。

还设置了分销机制,包含黑铁弟兄、白银弟兄、黄金弟兄等等,和现在的省级代理,市级代理,以及区域代理一个意思。

更赞的是,在这一套分销机制里,清风还把菜刀门门主打造成为行业偶像,一个年轻有为,能力突出的青年才俊,短短几个月就把菜刀门发扬光大。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只靠分销机制,产品无法售价过高,也就无法短期内聚集大量资金。

而通过打造菜刀门门主这个人设,可以快速建立品牌,打开市场缺口,通过明星效应,拉动粉丝经济。当人们开始追逐品牌价值的时候,就不会过度在意产品价格了。

清风把分销机制和粉丝经济相互柔和,刚柔并济,让每个用户即是消费者,又是商家,同时还参与追星,多层身份叠加,用户体验简直不要太赞。

现在明星的很多周边产品,销量并不高,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直接ToC,面向粉丝。

如果加入分销系统的话,进一步把粉丝分层,实现多次营销,将会获得成本的收益。

虽然艺人和商人本质并无区别,但终归二者底线不同。

清风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定价过高,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另一方面,清风的这套模式太着急了,已经有了非法集资的味道,不过这也正是人家的目的,短期内聚集大量资金,然后携款跑路。

如果慢一点的话,稳扎稳打,这套模式大有赚头,毕竟有了前期的流量积累,后面卖什么都不成问题。

最后,再来说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角色,老邢。

虽然前八十回里,我没有看出他有哪些过人的商业才能,但郭德纲有句话说的好,人生分阶段,你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

老邢作为捕头(或捕快)多年,一直是个清贫的角色。

后来去十八里铺当捕头,想在退休时混一套房子养老,结果还被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坑了。

或许编剧也心疼老邢这个角色,不希望他退休后无依无靠,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于是在电影版武林外传里,老邢从十八里铺退休后,从事了炒房事业,并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商。

谁能想到,那个早些年落寞无闻的小捕头,临了临了竟然成了地产大鳄,江湖人称“刑百万”。

虽然剧里没有明确交代老邢是如何成功的,但看的出来,老邢眼光非常独到。

毕竟任何年代,房子都是刚需,从刚需处下手,选择一个靠谱的产品,自然钱途无量。

还有,那个年代和现在不同,人们普遍不懂炒房,老邢竞争压力小,市场一片蓝海,只要敢于尝试,优化改进,很容易做到行业一哥的位置。

相信连老邢自己都感到意外,原来,赚钱也可以这么简单。

感谢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工号:江寒的号,你所想了解的都在里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武林外传里谁最具商业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