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始作俑者

     

      上古时期,自然界实施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者吃肉,弱者吃草;强者独行,弱者群居。人类和食草类的物种都是弱者,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可能,为了能生存下来,大家只好抱团生活。人一出生就在关系中,如果断开了与人群的联接就没有了依靠,就没有了安全,这也许就是最早的安全感吧。

      现今“安全感”一词充塞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呢?安全感的字面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是来自一方的表现给另一方的感觉。心理学的解释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缺乏安全感的人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缺乏自信,最常见的情绪就是焦虑。


      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安全感这一心理学概念,他认为:当个体所接收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所能控制或释放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和危险感,伴随这两种感觉,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这种焦虑和自卑情节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成人后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的、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几位心理学大师强调了安全感的重要性,以及从幼小时期就建立安全感的必要性。“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的依恋是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开始。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年轻的宝妈们可以参考、对照一下:

      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积极地探索,对母亲的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在以上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它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母亲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积极依恋的发展。宝妈们要学会正确地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思,并且能予以积极地应答和反馈。经常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总之,父母对孩子要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做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能够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使他感觉安全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爱心,对孩子的主动、自主的愿望不提供尝试和学习机会,而采取否定的态度,贬低他们的能力,甚至羞辱、责骂他们,这会导致婴儿否定自我的表征,对其自我的发展非常不利。

参考文献:《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图片来源: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婴儿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