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我就崩溃给你看。

南方的冬天远没有北方的凌冽,因为雨水比较多,总感觉湿哒哒的。前天下班,因为老公加班,我索性在离家四公里左右的商场里找到一家汉堡店,在里面看书。一晃到了晚上八点半,我合上书,准备回家,外面的雨还很密很急,平时会走回去的我,在这样一个寒风冷雨的夜晚,毅然选择打车。于是我曲折的打车之旅开始上演。

首先是手机所剩不多的电量在我用叫车软件连续叫了三次车却依然未果的情况下,决绝地告诉我“三十秒后关机”。连着询问周围店里店员是否能借用一下充电器,却未能如愿,我万般无奈地来到路口叫出租车。在雨中看着一辆辆车租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里面的乘客怡然自得。好不容易有一辆愿意为我停下,在我争分夺秒地坐到车里准备喜极而泣的时候,司机发现我的目的地与他接收的订单不符,于是被果断赶下车。重新回到雨中的我,焦灼、沮丧,就差崩溃了。还好,商场还在营业,走出沮丧,重回理智的我,决定重新回商场问问店里的员工能不能让我借用一下充电器。运气不错,终于找到了能充电的地方。打开手机,我立马电话老公,每字每句都极尽指责和抱怨他不能来接我,还有我的无助和恐慌——已经很晚了,商场马上要停止营业了,我又冷又叫不到车。老公在电话那头努力安慰我,然后成功帮我叫到一辆车。

坐车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在一直没叫到车的情况下,为什么我的情绪会如此失控?即便打不到车,我也完全可以走回去,因为后来雨已经慢慢停了。如果这么晚害怕一个人走回去,此刻叫不到车,十分钟以后,二十分钟以后肯定能叫到,只是时间问题,我为什么会生出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

我们知道,情绪并非来源于事件本身,事件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感受决定了我们的情绪状态。当然,对于一直叫不到车这件事,我的感受是沮丧的,挫败的,或者说备受打击的,至少此刻我认为自己的运气是糟糕透顶的。如果要探究这种感受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全能自恋”。

什么是全能自恋呢?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会认为世界与他是一体的,没有你我之分,而且自己就是中心,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所有的人都应该无条件满足自己。这就是婴儿的全能自恋,他觉得自己是最牛掰的,想让世界怎么样世界就应该怎么样。

这是婴儿很重要的心理发展模式,如果父母能充满爱意地无条件的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饿了喂奶,渴了给水喝,尿了换尿布,想要抱了就赶紧给予爱意满满的拥抱、、、、、婴儿的全能自恋模式会在这种积极回应中平稳过渡,逐渐发展出自我的主体,慢慢把世界与自我、他人与自我分离开来,在拥有自我存在感的同时,分离出主体和客体。

如果婴幼儿时期的全能自恋被充分满足,孩子就具备稳定的自我存在感。而婴儿时期全能自恋受到严重挫折的孩子,他的内在没有存在感,没有自我中心,内心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意识总是扑向外面的。

全能自恋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孩子,这种“自恋”会隐藏在潜意识中,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这种深层自恋的经典反应模式是:这个世界如此不如我意,我还怎么活下去,我得去死。

因为世界的运转,事情的发展并不像自己在“自恋”模式下想的那样,全能自恋遭受打击后,会进入一种逃避和退缩的状态。

就拿我外出打车为例,我的自恋模式告诉我,即便手机只剩下2%的电量,依然可以让我叫到车。事实未能如愿后,我想到的是,即使是雨夜,如果我去路口,还可以叫到出租车。当在雨中的路口等了半个多小时,上车又被赶下车的剧情连续上演后,我所认为的事情的运转模式再一次破碎,“自恋”再次遭受打击,试图掌握我的世界如我所愿的动力被打击后已经严重能量不足,我不想待在这不遂人意的现实世界,想立马逃脱,所以我会打电话给老公,很急迫的要求他来接我,并愤怒指责此刻不能立马前来的他。而我的恐惧也是因为我自认为在这样的现实世界中,又冷又饿,而且已经越来越晚,我生出的“活不下去”的感觉。

因此,拥有主体自我的人,面对不同的情况,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他的主体我和客体世界是区分开的。即便客体世界不是那么完美,他的主体我依旧拥有强大而完整的力量。

如果当时我有足够的觉知,把我和事情区分开来,“我”就是拥有自我主体的我,“事情”有它本来的运作模式,当一种模式无法实现时,这个拥有主体的“我”依然存在,这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应对当时的情况。而不是把我和事情搅和、纠缠到一起,事情一旦不隧我愿,自我也立马坍塌,有活不下去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我就崩溃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