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之证。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4.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白者 白术 柴胡去苗 ,各一两(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6g,水煎服;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证治机理】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痛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木为病,易于传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脾胃虚弱则营卫受损,不能调和而致往来寒热;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则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柴胡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药性,二者兼使药之用。全方深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健脾之名方。
【配伍特点】疏柔合法,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运用】本方为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之基础方,亦为妇科调经之常用方。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原方以疏肝为主,君以柴胡,臣佐养血、健脾之品。临证使用本方时,宜视病机之主次酌定君药。若以血虚为主者,君以当归、白芍,臣佐健脾、疏肝之品;脾气虚为著者,君以白术,臣以茯苓,佐以疏肝、养血之品;脾虚湿盛者,君以茯苓,臣以白术,佐以疏肝、养血之品。临证执此一方,圆机活法,方效无穷,乃窥“方之精,变也”之一斑。
【附方】
1.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各3g)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症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经期吐衄,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
即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6g)。
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弦虚。
3.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三两(9g) 芍药一斤(48g)茯苓四两(12g) 白术四两(12g) 泽泻半斤(24g) 川芎半斤,一作三两(24g)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功用:养肝和血,健脾祛湿。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症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或脘胁疼痛,头目眩晕,食少神疲,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濡缓。
【鉴别】加味逍遥散与黑逍遥散均由逍遥散加味而成,皆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之证。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加炒山栀清肝热、泻火除烦,并导热下行。加味逍遥散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黑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宜加生地黄;血虚无热象者,应加熟地黄。当归芍药散与四逆散乃仲景调和肝脾之祖方,两方相合,去利水之泽泻,活血之川芎,行气之枳实,即为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但当归芍药散无柴胡,疏散之力锐减,而重用芍药柔肝养血止痛,取川芎既助芍药调肝之气,又助当归以行血,入泽泻以助茯苓利水,存白术意在健脾,遂主治之证当为脾虚血虚而木郁兼有水湿者。
【方论选录】五脏苦欲补泻,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若内热、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炒栀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医案举例】一妊妇,因怒寒热,颈项动掉,四肢抽搐,此肝火血虚风热,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数剂而痊。(《校注妇人良方》)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甘草微炙赤,半两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白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内科摘要》
刊于明万历年间,明·薛己著。薛己(约 1486~1558 年),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承继医业,闻名于当时,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精于各科临床。著述还有《校注外科精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保婴撮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
全书共上、下 2 卷,为薛氏内科杂病医案集。主要列举内科亏损诸病证治验,如元气亏损内伤外感、脾肾虚寒阳气脱陷、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 21 种,计 200 余个医案。
加味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遥散 即前方去山栀、牡丹皮。
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症(一)
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余以为郁怒伤脾肝,气血复损而然。遂用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治,喜其谨疾,年余悉愈,形体康健。
一妇人怀抱郁结,筋挛骨痛,喉间似有一核,服乌药顺气散等药,口眼歪斜,臂难伸举,痰涎愈甚,内热晡热,食少体倦,余以为郁火伤脾血燥风生所致,用加味归脾汤二十余剂,形体渐健,饮食渐加,又服加味逍遥散十余剂,痰热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阳益胃汤数剂,诸症渐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经血少,用地黄丸而愈。
一产妇筋挛臂软,肌肉掣动,此气血俱虚而有热,用十全大补汤而痊。其后因怒而复作,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产妇两手麻木,服愈风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热作渴,自汗盗汗,此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加炮姜数剂,诸症悉退,却去炮姜又数剂而愈。但有内热,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而愈。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余曰:大肠之脉散舌下,此大肠血虚风热,当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症(十一)
一妇人患咳嗽,胁痛发热,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遥散、熟地治之而愈。年余因怒气劳役,前症仍作,又太阳痛或寒热往来,或咳嗽遗尿,皆属肝火血虚,阴挺痿痹,用前散及地黄丸,月余而瘥。
一妇人饮食后,因怒患疟呕吐,用藿香正气散二剂而愈。后复怒,吐痰甚多,狂言热炽,胸胁胀痛,手按稍止,脉洪大无伦,按之微细,此属脾肝二经血虚,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川芎二剂,脉症顿退,再用十全大补而安。此症若用疏通之剂,是犯虚虚之戒矣。
脾肺肾亏损大便秘结等症(十)
一妇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内热,大便不通,两月不寐,脉洪大重按微细,此属肝肺肾亏损,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遥散,各三十余剂,计所进饮食百余碗,腹始痞闷,乃以猪胆汁导而通之,用十全大补调理而安。若间前药,饮食不进,诸症复作。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此书刊行于清乾隆七年(1742),是当时政府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乾隆皇帝钦定嘉名《医宗金鉴》。
逍遥散
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烦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芍药(酒炒) 当归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二钱 引用煨姜三片,薄荷少许,煎服。
加味逍遥散,即此方加丹皮,山栀(炒)各五分。
【集注】赵羽皇曰:五脏苦欲补泻: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
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尿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若内热、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炒栀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