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心理课反思

  这节课我的目标是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新生的进一步交流。设计的主体活动是向小组成员简单介绍自己,要说出自己的爱好。采用“姓名接龙”的形式。在第一轮的五个班级中,发现学生整体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也有少数学生不参与或者消极被动的参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分享环节多数学生无话可说,主动分享的学生都是班里平时比较活跃的那几位。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教室声音比较大,简直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此时,若让他们停下来,或者降低声音,势必会影响活动氛围。但是因为上课地点并非专门的心理活动室,而是普通教室,隔壁和对面都有正在上课的班级,我还是担心如此大的声音,会不会打扰其他班级上课。

  鉴于这种情况,第二轮的三个班我把活动形式做了修改:不再进行姓名接龙,而是用一张图画介绍自己。这种形式接近于学生平时上课的模式,所以没有“游戏”式活动那么激动,声音自然也就小了。但学生参与积极性明显降低,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少了。相比之下,还是第一种形式更好。

  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一是有位女生分享了她爱拍小视频的爱好,第二天找我哭诉:课后遭到同学得嘲讽,有人说她“没有公主命一身公主病”。这提示我应该继续加强学生的保密意识,还有学会欣赏别人。

  二是有一个班级在小组活动时,两名学生趁着教室比较吵自行玩耍,结果闹了矛盾,这个班的另一名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大声说玩笑性质的话。我只好终止了活动,来维持秩序。对于纪律性比较差的班级,心理活动课该怎么进行?活动的形式是否不应该采用“游戏式”?

  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放松心情,外向的孩子得到了表现得机会,内向的孩子也大方地与同学交流。看到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课堂上活泼起来,我看到了这堂心理课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节心理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