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共读《非暴力沟通》第三章第四章——如何做到不评判?

内容:第三章为【区分观察和感受】

感受:懒惰、愚蠢、乱七八糟、胡说八道,用来作为人的标签时,负面影响很明显而且很深远。如果是最重要的家人对一个孩子做这样的评判,是很危险的,孩子可能会终其一生活在这个评判的阴影里面,即便取得很大的成就,仍然摆脱不了“懒惰、愚蠢”这些个魔咒,所以会可能因此产生【执念】,怎么也跳不出来。 

事例:有一个女孩,学习很认真,很要强,但很难接受其他人的有益的善意的建议或帮助。在关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实践的阅读课上,我会借文章主题引申开去,说“有时候父母就是 表达的时候出来纰漏,把对孩子做事情的看法错误地用在了对孩子的看法上,比如,把‘你这么做,真是很笨’,说成‘你这么做,太蠢了’,还算好的;而不论青红皂白,就说'你真是没用,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时候,你反抗吗?不敢!父母比天大! 你认怂吗?不愿! 然后呢?就牢牢记住了父母所说的这句话,一辈子就是要让自己有出息,对吗?”    天啦!你说可怕吗? 孩子一辈子努力出人头地,竟是为了父母的一句负面评判,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会怎么样呢? 活在这句话里,执着无比。到最后, 父母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人类智力最高级的形式,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和聆听。  后来这位女生课后找到我,一句话也不说,等办公室没其他人时,她直接哭了,说“老师,你不知道,我父母就是这样的,我一直跟他们较劲,所以我很努力。我该怎么办?”   她就陷入了这个圈,在里面很努力的学习,想出人头地。我问她:“看到你这么努力学习,真为你感到高兴。”  “嗯,我会一直努力的。”   “ 这很好啊,那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为了什么而这么努力呢?”  “我不想是为了父母的一句话!”   “ 能这么想,很不错嘞,那还有什么理由让你愿意一直这么努力呢?”  “。。。。。。”   “。。。。。。”  一一段时间的静默。我看了一下她,她在思考。“我想为我自己!”  我直接给她鼓掌了,说“请记住你今天说的话哦,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你努力是为了什么?”  “ 为了我自己,我自己的价值!”

“你读书是读不出符的!”——父亲的这一句话,绝对是无心的话,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孩子99年毕业,上了大学本科,修心理学,又求学于英语一所名校读心理学博士;读完之后却不就业,不结婚,试图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高中毕业20年之后又来复读,说要考数学系博士,学费一分没交,饭费一分没交。是不是太可怕了?

那么,“你太蠢了!”    “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你不要读书了,你是读不出符的”, 想想这些话语是观察到的事实呢?还是观察到的结果呢?还是只是评判呢?

那要如何才能做到不评判呢?首先要能分清楚什么样的话是带有评判的性质的?  经过观察之后准确地描述你所看到的,并且表达你的想法,有时候也是评判。如: “ 你太大方了”(无观察只评论,听着会不满 ;换成 有观察到的事情:,加上“我觉得”);“她肯定无法胜任"(把推测当唯一,无观察的事情,换成 有观察的事实,加上“我担心”会好很多);“某某花钱如流水”(无事实,只有结果,无说服力;换成 有具体事实某物多少钱等事实);   “Tom很差劲!”(无事实的评论;换成有事实“在哪些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结果怎么样?”)——一般来说,陈述者没有事实,只有结论或者有评价,就会招致不满,带来心理负担。解决方案呢?就是观察到的事实才是至关重要的,上学时不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吗?道理似乎是一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5-31 共读《非暴力沟通》第三章第四章——如何做到不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