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本书开始了解自己

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蛤蟆先生是一个陷入抑郁不能自拔的人。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 10 次面谈后。蛤蟆先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和咨询师苍鹭交谈过程中,蛤蟆先生回忆了他的童年生活中没有多少爱和快乐。父亲是一位严厉而正直的人,总是在批评责备训斥他。母亲因为惧怕父亲,而不敢展示过多的关怀。所以蛤蟆先生除了顺从父母的意愿,还要想方设法取悦他们。最终变成了一位低自尊,敢怒不敢言的老好人。而这些压抑的情绪最终也使他走向了抑郁。

文章中将人格分为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遗迹组成,儿童有多种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情形和场景中触发。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和适应性儿童状态。每当我们处于自由行自我状态时,我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我们需要应对的情况变得复杂起来,我们试着从经验中学习,调整我们的行为,而此时我们所处的状态就是适应型儿童。

想象一下以下这个场景。你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小孩,被两个强大且仁慈的独裁者所俘虏,你依赖且顺从他们。但是有一天当他们冲着你发怒时,你会以愤怒反击吗?也许在你脑海中更多的是以撒泼 怄气 郁闷等方式来释放你的愤怒。这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文章中,蛤蟆先生有一位朋友叫獾。他经常斥责蛤蟆的各种行为,对他平头论足。獾使他经常想起自己严厉的父亲,因此当与獾交流时,总时露出小时候的恐惧,害怕,不论獾说的是什么总是压抑自己的愤怒,不敢反驳,并且认为灌输的都是对的。像獾这样的人经常就处于父母型状态。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别人接受他的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除了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自我状态,让你表现的既不像父母,也不会像孩子,而这个自我状态更像当下的自己,我们称为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我们可以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做事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我们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我们可以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去做。

前两种的状态中,我们更像是在演戏,可以不假思索的切换到我们想要的模式,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相似的场景中选择了相同的情绪而不自知,痛苦和折磨更像是我们熟练扮演角色所产生的。也许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选择什么样的感受决定权其实在自己。

访谈的最后,蛤蟆意识到与其被痛苦折磨。不如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比如对苍鹭发怒,拒绝獾无理的要求。在人生坐标中 ,蛤蟆先生常常处于一种低自尊状态,更容易关注在不好的事情上,忘记和忽略美好的时光,这种活法容易让人抑郁。只有充分理解自己的行为,不忽视自己真实的情绪,从依赖他人走向独立的状态,这样就能不断成长,快速从悲伤和不幸中振作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这本书开始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