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阴与阳的博弈

时间:2021年3月4日

英文翻译—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万历十五年


阴与阳,中国人历来追求阴阳平衡,中庸之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把阴阳分别对应为人的道德和私欲。

看似是人物分开的介绍,其实是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的时代兴衰。从天子于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五个维度,去抨击明朝类似三明治的结构。最上面的面包为整个文官集团,为整个明朝的利益核心、国家真正的统治者;中间为以儒家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整个国家的治理全靠孔孟之道,从来都为以德服人,却从不以法治国;底层则为成千上万的民众,无组织。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文官集团,才是国家的主人,才是利益的根本。皇帝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决定,只能忍气吞声,最后只能以不作为而作为。人臣只能选择温和折中的方式,大事化小去解决矛盾。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但却在这样一个三明治的软踏踏的时代都草草终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写申时行的篇章时,有一个细节,值得拿出来分享下。时值当下,辽东巡抚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本州管辖内有一个建州酋长,这个酋长最近一段时间内不安静,因为他开始吞并附近的部落,有点开疆扩土的意思。这个辽东巡抚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岂不是养虎为患,最终造成大祸,为此,他与这酋长所在地的参政联手,派兵征讨这个酋长。可是结果出师不利,巡抚和参政,被这个酋长打得落花流水。遍把这个情况反馈到申时行处。我们的文官向来都是不喜激进,反说放过那个酋长。而这位酋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皇太极努尔哈赤,历史可真是有意思。反观,若不是文官摈弃温和的做法,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就可以改写历史。可见,历史绝非偶然。毕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1.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个精明却懦弱的人

人们希望他是一个明君,带来一朝的繁华,帝国的兴盛,为此给他加上了无数的苛刻的枷锁,然而他也是人,自然有作为人的各种需要,但这个悲剧的皇帝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该有的满足,被他的臣民、祖宗家法用道德进行束缚,最终事事被束缚的皇帝成了超长待机的叛逆少年,用不朝来作为无声的抗争。

最终万历彻底放弃了自己的阳,满足自己的阴。

2.首辅张居正:一个强势的人

皇帝的第一任首辅加老师,阳面上,作为首辅他要对国家的运行和发展负责,作为老师他要做学生的榜样。张居正用自己的强势试图改变这个帝国的弊端。他严格的要求皇帝做一个明君,但自己却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他为帝国做出改革的方针,不惜挑战固有的获益团体,却又是个任人唯亲、收受贿赂的人。他的强势保证他在世时,执政方针可以实施,同时也在去世后遭到上下一体的打击。

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从历史上来说他或许是最后一个能挽救大明的能臣,但是他的所做所为却又让我们的价值观遭受冲击,哪怕到今天,这样一个人的形象,也不符合我们心中的挽救国家于水火的英雄。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对英雄或者伟人的要求太高从而忘记了他们也是凡人,也对为人的欲望有所需求?

愿相信张先生自己的话“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我们相隔了5个世纪之久,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心中的伟人形象做出让步,这到底是是对?是错?我没有答案·····

3.大学士申时行:阴阳调和的高手

作为张居正的接班人,他知道张的路子行不通,上下失心,摆在他面前的是皇帝的无声抗议和官员不断斥责皇帝的种种不该,这是一个死结,这两股力量仿佛两个巨人不断拉扯,稍有不慎便会撕碎这个国家,这些统统压在了申时行的肩上,作为首辅它既要保持庞大帝国的运作(需要庞大的官员群体一起实际解决繁杂的事务)又要保证皇帝不会打破这种暂时的平衡,就如书中所说,申在出任首辅期间看似平平无奇,但在这平平无奇间,申用他的从中调和无声的化解了多少危机,从而保证了帝国的继续发展。

4.官员海瑞:一个理想主义者

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可怕的疯子。海瑞完全是一个只有阳性的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但是却被世俗所嫌弃,作者认为海瑞一味的追逐阳面而放弃阴面是一种不考虑当下的迂腐,既不能真正的让广大的民众群体收益,又不能实际解决问题所在,这种墨守成规的执行比贪腐更为可怕,这一章节中多次将海瑞的行为准则与朱元璋制定的律法一并述说,这两百年来,法律法规并没有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更改,而是继续沿用两百年前规定,这导致了帝国看似仍然如故的照常进行,但是光滑皮肤下面的暗疮正在一步步扩大,导致最后爆发而生亡。

这一篇作者通过海瑞的事在叙述大明帝国走向灭亡的内因:帝国的腐朽不变通,体制的不完善且得不到补救,已经可以看出帝国的丧钟已经敲响。

5.将领戚继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果说海瑞一章叙述了帝国衰亡的内因,那么这一章则是帝国衰亡的外因,从戚继光武将的角度描写了帝国军事方面的困难。战争是国家间博弈的最后手段,但是像上一章所说,腐朽的、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规章,导致大明的最后手段是孱弱无力的,兵员的亏空、武器的荒废、武将被制衡,后勤制度的落后,使得大明已经无力对对外族入侵进行有效的防范。

武将的阳:应该是塞外杀敌保国家安稳,相对应的阴:是武将的反叛所带来的后果。明朝一开始就对武将的阴面做出了掣肘,但是矫枉过正连同武将的阳面一起扼杀了,加上种种内因导致兵不能战,最后外族入侵,身死国灭。

这里有一个个人想法:国家也应该保持阴阳平衡,文武对应阴阳,国家阴盛阳衰就会出现宋明的情况,阳盛阴衰就会出现汉唐的情况。

6.思想家李蜇:自相冲突

明朝前卫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当时没人能够接受。

李贽,一位以离经叛道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被人骂被人赞。他剃发留须、与恩友笔战十二年,更是一位重度洁癖者……他的思想被正统者视为异端,他强调人性本私、提倡“情欲本体”说,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家世渊源、刻苦求学。

摘抄:

❤️1.剥削是一种社会现象,绵延数千载,代代相传。

❤️2.然而这机缘又是这样短暂,他稍一忽视,就一去而不可再得。

❤️3.“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归依”,达到这个低标准,已经需要一番奋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阴与阳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