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96的拙见

作为一个没有在中国工作过一天的人,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权利去评价996。关于这场热议,我也只是读了一篇人民日报上和一篇经济学人上的报道。虽然对996的现状和大众的想法知之甚少,但是我也很想聊一聊我的拙见。

虽然我大学毕业后的生活都在美国,但是我对加班并不陌生。在最忙的时候,我的生活并不是996 而是9116,偶尔还会有9127的时候。那时我的生活很单纯,有的只是吃饭,睡觉,尽量做到每天洗澡,然后就是工作。即使睡觉,也会偶尔被没有按时出报告的恶梦惊醒。在最忙碌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辞职,因为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由于我之前的工作有季节性,通常想辞职的年头都是在忙季之后的一两个月内,才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大家看到什么报道说,只有中国才有996,是不真实的。只能说,中国的996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在其他发达国家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上个月我读了一本书叫做bad blood,讲的是加州一家医疗创新公司如何欺骗投资人和大众,最终被报社揭发而倒闭的故事。故事中提到,公司内部每天会为员工准备丰盛的晚餐,而且晚餐开始的时间是晚上8点。这的确是一个鼓励员工加班的绝佳方法。员工们八点吃晚饭,又不好意思吃完就走,怎么也能工作到10点。类似的故事,我也亲身经历过。在美国做过ipo的朋友们都知道,到了快上市的前几天,公司管理层,会计师,律师都会聚集在一处做最后的冲刺。通常所有人都会聚集在律师事务所,这里的服务十分周到。早上会有厨师按你的需要给你做早饭,晚饭总是什么龙虾牛排,早中晚三次还有专门服务人员为你跑腿买星巴克咖啡。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不把报告做完你就别想回家。那真是一种奢侈的折磨,吃了很多东西,却没有机会运动,只能坐在桌子前改报告,一改就是凌晨之后。这两个故事的共通性就是,公司需要的是不停运作的机器,因为一切的最终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高的利益。我很喜欢用一个比喻就是,执着的追求有时就像是在一个永不停息的跑步机上奔跑,一旦上去了想下来真的是十分困难。

虽然我想要辞职的年头在每个忙季之后都会出现,但是我真正辞职是在5年后。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外来人,拿着工作签证就是不好找工作。当然,这种理由不太适用于大多数国内的人们,除非有些在北上广的外地朋友紧握着公司给办城市户口的许诺。我仔细想了想,大家不愿离开这样的企业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轻松一点的工作并不能养家糊口,并不能满足职业上的追求;二,加班现象太普遍了,很难找到不加班的工作;三,大家都在加班,我不得不加班;四,不加班也是做些无聊无益的事情,还不如加班。

我觉得第一点其实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现象。每个人都有满足基本生活质量的需要和权利。我读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说,中国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我相信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会翻几倍。每次回国度假时,我的感觉都是北京的房价和物价并不便宜。如果只有一万美元的收入,需要多久才能拥有自己的一个家?很多人不愿意放弃高强度高薪的工作也许只是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我还想说,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是很站的住脚的,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情况下,那多来的一点财富也许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满足感。欲望是通往幸福的楼梯,也是把人推入深渊的凶手。

我对于热爱自己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人,向来都很崇敬,只要这份热爱不会过火到让人误入歧途。Elizabeth Holmes 就是个很好的反例,我相信她并不是从开始就选择了欺骗,她深信自己的想法可以变为现实,但是也许就是太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才不能接受失败的可能性。我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事业都有一份憧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清这份憧憬是来自于自己的初衷,还是来自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期许。如果终生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奋斗,还要奋斗到996的程度,那真是还不如Elizabeth Holmes,至少她的骗局是给别人设计的,而不是给自己设计的。

在那五年的加班生活中,我隐约地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有各种的其他可能性,但是却没有实践的精力。我现在的工作时间是标准的955,但是我在实现自我的项目上还是996的状态,也许会更多一点。一个人的梦想,可以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和职业目标,它还可以更加的丰富多彩。人活着总是要多为自己考虑,也许静下来想想,自己还有很多想要在有生之年去完成的事情。在暮年回忆往昔时,你也许不太记得深夜里埋头拼凑的那份报告,但是你肯定记得第一次亲吻爱人,记得第一次眺望大西洋,记得第一次跑完马拉松。

爱惜生命,从反思现状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996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