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韵系列随笔之七——台阶

图片发自App

        这两天正在教学李森祥的作品——短篇小说《台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这部作品时时引起我内心深深的同频共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阅读着作者叙写的“父亲”的执着和辛劳,而在我的脑海里却不停地浮现着“母亲”的躬耕与坚定......让我不得不提起笔来,叙写下心中的这份浓烈的情愫。

        作者李森祥,1979年毕业于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指挥系。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台阶》一文中的“父亲”,便是他笔下的一位具有中国传统品质的农民代表。

        这位起先在部队做着专业的写作工作的军旅作家,后来应妻子和女儿的要求,转战到了影视剧的创作中,其中大家孰知的电视剧—— 《天下粮仓》就是李森祥参与策划的一个剧本,当年在央视热播时,曾创下了10.6的收视率。李森祥挑选的影视作品总是充满真诚和人性温暖的作品,在他眼里,剧作和小说的创作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他曾经说“严肃的作家、编剧,是为人民写作,反映人民的心声乃至疾苦,反映民族精神面貌和情怀……”

        也许正是带着这份情怀,在他的作品那朴素的言语里,却诉说着一个个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甚至有些似乎就是“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问题。小说《台阶》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农村为背景,用“散文”化的布局和“散文”化的写作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老实巴交、勤劳朴实、执着坚定,有自己理想追求的“父亲”形象。

        小说中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为开篇第一句,并有此引发了“父亲”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实现——修建九级台阶的“夙愿”。从起先的捡拾一块砖、瓦、石块,再到夏天种田,秋天上山砍柴、编草鞋这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父亲”任劳任怨,执着坚持地为心中的梦想——修建九级台阶做准备。

        终于,在“父亲”近花甲的时候家里建成了一栋大屋子,并修建了九级的台阶。曾经给这个家庭带来舒适与快乐的三级的大青石的台阶终于被换成了九级的光滑的水泥台阶,全家都沉浸在了莫大的喜悦中,可是准备了大半辈子、充满信心的、忙前忙后,甚至为抬走原先的那三块大青石台阶时都闪了腰.......

        可是,当那天“父亲”坐在了最高的那一层上,却感觉到浑身的不自在,就连习以为常的同村人路过家门口问他吃饭了没有,他原本是吃过了的,却回答:没有吃。那一刻,“父亲”原本想着在建造好九级台阶时,自己的地位就会被提高,自己就会获得更多人的尊敬的愿望却没有实现......

        “还能怎么样呢?父亲老了。”文本最后以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结束了。

        文本留给我们一个深深思考的问题,为何穷尽了一辈子的积累和坚持,最后却只是换来了那一身的“不自在”和些许的“尴尬”呢?当物质生活,经过辛勤的劳作丰富之后,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也可以用我们辛勤的劳作来获得满足呢?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累垮了身体的父亲最终也没有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因为结尾处,父亲已经再没有精力去追求新的目标的精力和奋斗的勇气了!“祥林嫂的一个门槛换不来她和别人的平等,闰土的香炉和烛台祈不来生活的安定和幸福,父亲的九级台阶又怎能真正筑起受尊重的平台呢?”

        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在这部小说的故事里面只要能领略到父亲身上的那份中国农民传统的优秀品质,看见父亲的勤劳朴实和执着坚持,看到一个普通农民的梦想、精神追求就足矣了!

        特定的历史时代我们无法改变,特定的农村环境和千年来农民的传统认知我们不能改变,可是无论如何,他们也在奋斗!也在自身起点上不断努力地做出了成果!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辛勤劳作的人都应该被值得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个时候,是不是要说一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呢?

        在中国九十年代国家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呼唤,那就说明“父亲”只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典型,在当时农民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纯朴与奋斗的精神,却永远是值得我们所敬佩和爱戴的,而至于他们在实现梦想后,反而尴尬是因为没有找到预想的“自尊”,我不赞同,其实我更心仪——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农民固有的自谦的表现,或者说得更俗一些,是一个人大半辈子的“习惯”,是一个人精神家园的“习惯”。

        时至今日,国家经济已经飞速发展,农民们如“父亲”一般的困惑早已淡去,但是小说《台阶》里“父亲”的形象却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芒,永远不会黯淡。

        也许“父亲”只是恪守着中国传统农民的那种“生儿育女,耕田种地,一辈子能够为家里人建造一所大房子”的平生最大的追求,可是谁又能说这个梦想不是梦想?谁又能说这个梦想是卑微的呢?在那个时代物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我想这样的梦想其实已经很伟大了。

        作为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我感同身受,不禁的回想起了母亲当年那建造房子时的执着坚定和信心——

        当年自己的母亲又何尝不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每一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建造一所大房子,而且是全村式样最新颖的,能够防御大风沙最好的“走廊设计”的大房子!甚至想到了弟弟成年后结婚成家住哪几间,自己和父亲年老之后住哪几间,怎样安门进出更方便......为了这个梦想,高小文化水平的她竟然自己拿起来笔,当起了建筑设计师,画起了图纸,并且憧憬着将来的某一天屋子里会通上暖气,不再受到煤烟的侵袭......自打自己懂事以来,就看着母亲一天天积攒着大大小小的毛钞,精心保管着争抢着买来的国库券,悉心看护着将来可以作为屋子大梁的那几棵笔直的白杨树,时时照看着可以做屋子椽子的那一排排茂盛的小杨树......在后来建屋子的几个月里,她顶着烈日制作着土坯、一块一块计算着数量,冒着风沙拉运着钢窗、油漆、玻璃、石灰水泥......记得在屋子建成上大梁的那天,母亲格外的兴奋,早早就拿出了一大块的红布,拿出了好几把的硬币,循着吉时,将那些硬币包裹着红布嵌在了屋梁的最中间、最高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堪比过年!后来还悄悄的告诉我,我们家的屋梁是队里最高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家有更高的威望,更高的发展......

        也许是应了母亲美好的夙愿,在新房子建成的第二年我顺利的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考上了学的女子,第三年弟弟也考上了。母亲更是开心,只是偶尔会说,房子修好了,你们都出去了......也许近十年的夙愿在那一刻还是留下了小小的遗憾,以至于后来母亲计划安装暖气的计划搁浅了,毕竟家里人少了。

        从此,母亲再也不提及弟弟成家后大家如何住了,只是又鼓了一口气,又有了新的愿望——给弟弟买楼房!于是,新的目标下,母亲依旧勤劳劳作,奋斗不息,只是弟弟还是很懂事的,后来上班认真的存钱,不但给自己买了楼房,也给父母买了楼房,家里那一大院子承载着母亲终生期望的房子空置了,偶尔回去一趟,待上几天,母亲总是这里扫扫,那里擦擦,亲切的了不得,总是嘴里念叨着她的房子好!

          我想,那是她大半辈子心血的凝聚,更是她那难以割舍的奋斗的青春年华付诸与岁月的见证,母亲放不下房子,更是放不下那些年的奋斗年华吧!

          曾记得朱德在回忆母亲时所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随到年老,仍热爱生产。即使到了85岁高龄,母亲仍在不辍劳作,一旦脱离开劳动就有点不习惯。

          是啊,无论母亲,还是“父亲 ”,在他们的骨子里的那份传统的勤劳朴实是无法改变的,或许我们会觉得他们是因为年老而不能再奋斗而遗憾,可是他们在梦想实现的实现的路上的满足,我们又何曾感受到?      所以,说他们年老了,我承认,可是若说他们找不回想要的自尊,我还是有异议,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谦逊和“腼腆”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之韵系列随笔之七——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