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什么?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什么?

之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时,读到李笑来关于人脉的看法,其中谈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都偏爱公平交换。

我经仔细思考后,发现自己是认同这一观点的。

生活中随处可以看见这样的例子,哪怕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拜金主义者,但我们倾向于和有权、有钱、有资源的人去接触。

还有一些人深信自己没成功是因为没有人脉,所以一个微信群里总有你不认识的人会来主动加你,还会打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名号。

我老爸谈起人性时,也经常会说一句“笑贫不笑娼”。

 一

然而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人际交往的本质真的只有价值的交换吗?

最近在学社会心理学,里面提到了五条人际关系的原则:

1. 真诚原则:即待人要真诚;

2. 交互原则:人与人之间要互相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

3. 情境控制原则: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景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人高度紧张自我防御状态。

4.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人们会倾向于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

5. 功利原则: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包括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

这五条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呢?

我想,是“功利原则”。因为只有当两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同样多时,两个人才会相互了解,进而才有继续深交的可能性。

只有当经常联系时,真诚、交互、情境控制、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才会起作用。

两个人见过一次面,并没有深入接触的话,这种关系也就仅仅局限于是认识,谈不上是真正的朋友。

更不用谈那些一心加别人好友,所谓要“扩充人脉”的人,有的根本不认识。

人脉,只有当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时才会起作用。

而也只有当你真正修炼到可以为他人提供价值时,才会获得高质量的人脉。

大家都可以独当一面,在各自的领域活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麻烦对方,大家都足够尊重对方的时间。

此外,因为双方都具备独特的价值,知识、见识、价值观和格局都差不多,才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之感,这反过来又会巩固和加深双方的关系,促进双方的进步。

“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提出的一个“双生子催化效应”说的就是这样的现象。

双生子催化效应: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跟他同样级别而且又很有默契的一个朋友,这两个人能经常讨论和交流某些事情,比如技术、知识、世界观等,那么就会产生“双生子催化效应”,这两个人就会很快达到比现在更高一级的程度。

那么,功利原则是否是人性之恶呢?

我觉得这只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的一种本能。

想想远古时代或者奴隶制度时期的人类,人们要面对各种危机,还常常吃不饱肚子。这时,一个有很多食物的家伙出现在人类群体中,除了抢夺和杀戮等暴力方式,大家在生存需要的驱动下,是会尽量与这个家伙处好关系的。

发展到现在就是人们有意无意中会寻找与自己资源相同或者比自己资源多的人交往。

更何况,人是复杂的动物。我们并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都在遵从功利原则的,或者说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时常把人性想得很坏,认为社会很黑暗,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

想明白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看世界时就清晰多了。

一些前辈会帮助年轻人,一方面是他对社会的责任大,有担当精神,另一方面他从中得到了精神需求的满足。

同时,因为帮助的年轻人大多是具有成长潜力的人,他们自然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中国古代常有乡绅资助贫寒读书人进京赶考,图的就是读书人日后做官了有个照应。

此外,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众多职业当中,当老师和医生的人常常会有意外的好运。

只要不是太差的老师,太差的医生,他们所教过的学生和他们所治疗过的病人,见到他们都会充满了感激之情,并做一些事情报答恩情。

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就有可能遇到三种情况:

被低估、被合理评价、被高估。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其貌不扬,平常也很少说话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名列前茅;或者在上学时不觉得很厉害的人,毕业之后白手起家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这都是被低估的现象。我们自己进入一个陌生的圈子,也常常有被低估的时候。

被低估并不可怕,有实力在,大家认识到你的价值之后,你赢得的是更多的赞叹。

与被高估和低估相比,比较难遇到的是一个人被合理评价。

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这里的价格就是估值,估值在很少的情况下会等于价值。

此外,每个人的进步速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很快,敢想敢干,有的人则不求上进,喜欢在舒适圈里呆着,我们不好判断不同人的价值。有的人早年厉害,但无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醒悟较晚,但大器晚成。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人的一面,并没有了解到这个人的整体,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得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而被高估,则是我们容易享受但实则很危险的一种状况。

因为,没有真正的实力摆在那里,迟早会露馅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到那时,不光自己害臊,周围的人也会不信任你的。

这就带给我们很多在人际交往中的启示:

1. 不要急着给别人下定论,要用发展和欣赏去看待别人;多去鼓励他人,而不是冷嘲热讽他人;

2. 时刻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自身的进步,提升自己,终身学习,成为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3.好的平台会吸引大量优秀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好,进入一个更好的平台,就会遇到更多值得自己学习与交往的人;

甚至关于如何遇到贵人,获得他人帮助,都有自己的方法论:

1.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2.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3.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4. 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5.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6. 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7.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8. 求助的时候不宜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宜收取金钱回报;

9.贵人“以和为贵”,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10. 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源自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

11. 正在做正确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说的就是这个;

12.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身上看到未来。

(引自李笑来得到专栏《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

写到这里,我在思考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不需要人际关系而存在?

我们是否可以像悟道之后的圣人一样在深山中隐居着,不与任何人接触?也不必担心价值交换不交换的问题?

我想,纵然我们没有人际交往一个人也可以活着,但没有在人际中的碰撞与融合,我们没有活过。

我们渴望在被他人“看见”,还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去发展友情,去寻找伴侣,构建亲密关系。

人的生命力只有在关系中充分流动、充分展开,人才会有活过的感觉,才能走向圆满。

太早看破一切,人就容易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人生至少需要一段轰轰烈烈、敢爱敢恨、快意恩仇的经历,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伤,这很残酷,但也很酷。

不尽兴,不成活。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