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之浅谈移动互联网(3G-4G-5G与WEB1.0-2.0-3.0)

一、什么是移动互联网 ?

二、什么是3G网络 ?

三、什么是4G网络 ?

四、什么是5G网络 ?

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补充、WEB1.0 - 2.0 - 3.0 ?

 
一、什么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 移动通信 互联网 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 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 数量庞大,截至 2012 9 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 15 亿。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2010 年的 5.17 电信日显得格外让人瞩目。虽然 世界电信日 已经 走到了第 42 届,但是真正让普通消费者感觉无穷威力的,恐怕要 从今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从 2010 年开始,已经彻底从神 坛走向了生活。 2012 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如腾讯、 360 、盛大等传 统互联网公司瞄准移动互联网,进军移动互联网,部署各个节点 ,制作手机移动客户端,捆绑用户。
 
二、什么是3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rd-generation 3G ),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3G 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 一般在几百 kbps 以上。目前 3G 存在四种标准: CDMA2000 WCDMA TD-SCDMA WiMAX
 
一般地讲, 3G 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 3G 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 WAP WEB 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 微博客 网站:大围脖、 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 3G 2G 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 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 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 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 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 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 2Mbps (兆比特 / 每秒)、 384kbps (千比特 / 每秒)以及 144kbps 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3G 标准:
它们分别是:
WCDMA (欧洲版)、
CDMA2000 (美国版)、
TD-SCDMA (中国版)。
 
中国三大运营商使用的 3G 标准:
中国联通
WCDMA
中国电信
CDMA2000
中国移动
TD-SCDMA
 
CDMA2000
   CDMA2000 是由窄带 CDMA(CDMA IS95 )技术发展而来的 宽带 CDMA 技术,也称为 CDMA Multi-Carrier ,它是由美国高通 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 Lucent 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 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 CDMAOne 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 CDMAOne 结构直 接升级到 3G ,建设成本低廉。但目前使用 CDMA 的地区只有日、 韩和北美,所以 CDMA2000 的支持者不如 W-CDMA 多。不过 CDMA2000 的研发技术却是目前各标准中进度最快的,许多 3G 机已经率先面世。该标准提出了从 CDMA IS95(2G)- CDMA20001x-CDMA20003x(3G )的演进策略。 CDMA20001x 称为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CDMA20003x CDMA20001x 的主要区 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 目前 中国电信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 3G 过渡,并已建成了 CDMA IS95 络。
 
TD-SCDMA
  全称为 Time Division - Synchronous CDMA (时分同步 CDMA ),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 3G 标准 1999 6 29 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 ITU 提出 ,但技术发明始于西门子公司, TD-SCDMA 具有辐射低的特点, 被誉为绿色 3G 。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 CDMA 和软件无线电等 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 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 地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 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 TD SCDMA 标准。该标准 提出不经过 2.5 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 3G 过渡,非常适用于 GSM 系统向 3G 升级。军用通信网也是 TD-SCDMA 的核心任务。 相对于 另两个主要 3G 标准 CDMA2000 WCDMA 它的起步较晚,技术不 够成熟。
 
WiMAX
   WiMAX 的全名是微波存取全球互通(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又称为 802 · 16 无线城域 网,是又一种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 最后一英里 的宽带无线连 接方案。将此技术与需要授权或免授权的微波设备相结合之后, 由于成本较低,将扩大宽带无线市场,改善企业与服务供应商的 认知度。 2007 10 19 日,在 国际电信联盟 日内瓦 举行的无线通 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 WiMAX 正式被批准成为 WCDMA CDMA2000 TD-SCDMA 之后的第四个全球 3G [3]
 
三、什么是4G?
 
4G 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 技术 的简称,是 3G WLAN 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 图像传输 质量与高清晰度电 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 系统能够以 100Mbps 的速度下载,比 拨号上网快 2000 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 20Mbps ,并能够满足几 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 4G 与固定 宽带 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 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 4G 可以在 DSL 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 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 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 4G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 在业务上、功能上、频带上都与第三代系统不同,会在不同的固 定和无线平台及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运行中提供无线服务,比第 三代移动通信 更接近于个人通信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把上网速度提高到超过第三代 移动 技术 50 倍,可实现三维图像高质量传输。 4G 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 传输级数要比 3G 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高一个等级。除了 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外,它还包括高速移动无线信息存取系统、移 动平台的拉技术、安全密码技术以及终端间通信技术等,具有极 高的安全性, 4G 终端还可用作诸如定位、告警等。 第四代移动电话不仅音质清晰,而且能进行高清晰度的 像传输 ,用途会十分广泛。在容量方面,可在 FDMA TDMA CDMA 的基础上引入空分多址 (SDMA) ,容量达到 3G 5 10 倍。
 
4G 国际标准
   2012 1 18 日下午 5 时,国际电信联盟在 2012 年无线电通信 全会全体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将 LTE-Advanced 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 技术规范确立为 IMT- Advanced( 俗称 4G ) 国际标准, 中国主导制定的 TD-LTE- Advanced FDD-LTE-Advance 同时并列成为 4G 国际标准。 4G 国际标准工作历时三年。从 2009 年初开始, ITU 在全世 界范围内征集 IMT-Advanced 候选技术。 2009 10 月, ITU 共计征 集到了六个候选技术,分别来自北美标准化组织 IEEE 802.16m 、日本(两项分别基于 LTE-A 802.16m )、 3GPP LTE-A 、韩 国(基于 802.16m )和中国( TD-LTE-Advanced )、欧洲标准化 组织 3GPP LTE-A )。这六个技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 基于 3GPP LTE 的技术,中国国提交的 TD-LTE-Advanced 是其 中的 TDD 部分。另外一类是基于 IEEE 802.16m 的技术。  
 
4G 主要优势
1 ,通信速度更快
2 ,网络频谱更宽
3 ,通信更加灵活
4 ,智能性能更高
5 ,兼容性能更平滑
6 ,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7 ,实现高质量通信
8 ,频率使用效率更高
9 ,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4G 存在主要缺陷  
1 ,标准难以统一
2 ,技术难以实现
3 ,容量受到限制
4 ,市场难以消化
5 ,设施难以更新
 
四、什么是5G?
 
5G(5th-generation) 是第五代 移动通信技术 的简称, 目前还没有一 个具体标准 。不过在有消息报道 韩国 成功研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 术,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3.6G 。这一 新的通信技术名为 Nomadic Local Area Wireless Access ,简称 NoLA
 
据悉,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的专家称, NoLA 可作为铺设 5G 网络的基础技术。 使用 NoLA 技术下载一部 DVD 格式标准电影 只需要几秒时间。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无线通讯技术是由 三星公司 研发的,使用三星的这一技术可实现每秒 1G 的下载速度。 韩国电 子通信研究院院长称: 我们一直在同其他国家争夺第一个 4G 标准 ,现在我们成功研发出了无线传输速度达 3.6G 每秒的技术,远远 超过了我们的对手。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代表称,去年他们投入 1960 万美元开始研发这一技术,通过同三星, LG 等大公司的合作 成功研发出了 NoLA 技术。第四代技术标准确立后, NoLA 有望用 家庭网络 以及其他移动通信终端。
 
五、移动物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什么?
移动互联网≠移动 +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 合的产物,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 —— 移动互联网 = 移动×互 联网。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 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 升级版 ,移动互联网就是下一代互联网 —— web3.0
 
1 未来智能手持终端将占比高于 70%
  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 仅有 20% ,远低于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高于 50% 的欧美国家,相 比之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台式机, 笔记本电脑与移动终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以前只能在台式 机或笔记本实现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可以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 了。
 
2 搜索仍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与传统互联网模式相比,移动互联网同样对搜索的需求量非 常大,在移动的状态下,非常适宜去搜索相关信息。移动搜索和 信息的手机仍然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3 移动与桌面互补
  移动与桌面的优势将互补,实现移动和互联网的互补效应。 比如说,在周末,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更高,而台式机主要在工 作日,当用户更多的使用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时将为应用厂商带 来巨大商机。 
4 LBS 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未来基于位置的服务 ( LBS ) 将是移动互联网中一个非常大的突 破性应用。固定和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差别就是移动是非常本地化 的,在位置服务和位置信息上有非常大的优势,厂商可以把用户 在其位置的信息进行更多的服务和整合。比如说,当你在某个陌 生的地方,可能打开你的移动终端,就能方便的找到附近的酒店 ,餐馆以及娱乐场所了。 
 
5 新的消费模式
  移动移动联网将带来新型消费模式。移动互联网的消费模式 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有很大不同,用户希望有更多的个性化服 务。所以未来如何捕捉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为其提供全新的广告 和信息服务消费方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还有很多尚待挖掘,拥有无限想 象空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普及以及云计 算的大规模普及,很多过去想象的应用都将成为了可能。
 
7 移动互联网是开放的世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上传,下载和浏览都是用户自己决 定的,无论平台,应用以及终端,都应当遵守开放,自由,公平 的原则,让用户真正到最好的应用,才能获得用户的欢迎。 
 
8 云计算改变移动互联网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更多基于云的应用和 云计算 上,当终端, 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网络在技术和速度提升之后,将有更多具 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应用出现。
 
补充、WEB1.0 - 2.0 - 3.0
 
Web1.0 技术 主要包括:
早起新浪、搜狐、腾讯、盛大等公司网站的三大模式技术创新、 点击盈利、门户综合、动态网站技术
Web2.0 技术 主要包括:
特征: 多人参与 + 人是灵魂 + 可读可写 + 个人看法
博客( BLOG )、 RSS 百科全书 (Wiki) 、网摘 社会网络 SNS )、 P2P 即时信息 IM )等。
Web3.0 技术主要包括:
三广 + 三跨
(广域的 广语的 广博的 跨区域 跨语种 跨行业)
 
web3.0 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土豆先生 什么是 web3.0 ,是目前最好的关于 web3.0 的阐述。 我知道很多人在有人提到 web2.0 的时候就说,还会有 web3.0 。但 他们并不知道 web3.0 是什么,会在什么时候实现,如何实现, web3.0 有哪些特点。我在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对 3.0 的理解,假如 web1.0 的本质是联合,那么 web2.0 的本质就是互动 ,它让网民更 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而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 web2.0 的缺点是没有体现出网民劳动的价值,所以 2.0 很脆弱, 缺乏商业价值。 web2.0 是脆弱的,纯粹的 2.0 会在 商业模式 上遭遇 重大挑战,需要跟具体的产业结合起来才会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 和商业成功。 web3.0 是在 web2.0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 体现网民的 劳动价值 ,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一种 互联网 方式。
 
 

文献来源:

UNDONER(小杰博客) http://blog.csdn.net/undoner

LSOFT.CN(琅软中国) http://www.lsoft.cn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3G,4G,5G,WEB2.0,WEB3.0)